在教育日益彰顯公平、引領和諧、崇尚務實、強調科學發展的今天,社會對學校教學質量期盼越來越強烈,努力實施“有效教學”,悄然成為廣大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標。然而,我們的體驗是:越學習越覺得“有效教學”這一命題很復雜且有難度,甚至有越研究越困頓的感覺。用任何一個標準去評價和認定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又都有一定的缺失,甚至都不能夠自圓其說——現在我們的有效教學評價的現狀似乎是處于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眾說紛紜的混沌狀態……
關照現實,作為一線的教師,認定自己的教學是否有效,既不能盲目而固執地沉湎于自我認定的簡單層面,也不能被動地成為他人教學評價的奴隸,更沒必要長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生活在別人的教學評價的樊籬之中。每一位教師都需要建構自己的有效教學評價標準,用于隨時審視/卜人教學的“有效”。那究竟什么樣的教學才能是真正的有效教學呢?筆者認為,有效彭學可從以下五點來簡單理解。
一、有效教學是一種“活”的教學
一般說來,教材上的內容是間接的知識,相對而言是死的,而教學中讓學生走進生活、接觸社會則可以獲得直接的、鮮活的體驗。教學目標既要有相對死的預設,又要有教學過程中活的生成;教學規程既要有相對死的規定,又要有活的實施;教學方法既要有相對死的要求,又要有根據學生實際活的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克服單純的知識傳授、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改變不顧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和發展需要而強迫灌輸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得活、用得活,在“活”中求“獲”,在“活”中培養能力,促進學生個體健康發展。
二、有效教學是一種“動”的教學
知識的獲得效率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在獲得知識過程中主體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學習潛能的發揮程度。如果學生在認知上表現為獨立思考、善于提問、敢于質疑,在過程上表現為多元對話、互動、體驗、合作:探究、總結,學生是在積極主動地學習而非被動機械地接受,就是最好的效率。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時,應注意設計有效性強的活動,如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離學生生活比較近,情境真實的活動;面向不同層次學生、參與面廣的活動;有明確目的、難易適中的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多動眼、多動耳,敞開思路,廣開言路,讓我們的課堂真正“動”起來。
三、有效教學是一種“慢”的教學
有效教學的“效”,我們不能簡單地從經濟學上來追求所謂的“高效”,否則很容易導致教學浮躁、急功近利,甚至拔苗助長。葉圣陶先生曾把教育比作是農業,是有生命的,不同于工業流水線生產。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課堂教學的“有效”,應當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把握好教學的節奏。在學生疲乏厭倦、困惑畏難時,就得和風細雨、循循善誘,甚至要慢慢等待,或者迂回反復。那種超越學生身心發展階段去片面追求所謂的“高效”,勢必欲速不達。“慢”的教學不是不要高效,而要在教與學之間、教學內容與方法之間,教師的要求與學生的可能性之間尋找最佳的合適點,從而追求真正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