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學實驗是以認識生命運動的本質和規律為目標的實踐。它不是盲目的行為,而是在理性指導下的變革現實的實踐活動。在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從實驗意念的產生到實驗方案的設計,從實驗結果的分析到實驗報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維活動,每一步都是思維的結果。
科學的思維能力是科學素質的重要方面,而科學素質的培養又是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結合初中生物實驗,就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啟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興趣是思維活性的觸發劑,求知的需要是學習動機的基礎。當學生對某個問題發生興趣時,就會圍繞著這個問題積極地思考起來。但是,單純由“實驗”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興趣,如果沒有更深層次內涵的吸引,維持不了多久。
要想保持學生持久的興趣,就要善于“創造”種種誘因。比如,從生產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引出實驗課題,不斷明確實驗目的意義,不斷提出有趣而義有思考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等等。通過這些手段,及時地把學生的直接興趣發展為間接興趣。
思維總是在觀察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當一個人產生必須排除困難的需要,或要了解某一問題時,思維就活躍起來。實踐證明,有意識地創設發現問題的情境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好方法。我們要善于利用實驗中[觀察與思考]、[討論]等欄目中的問題,以及在輔導實驗的教學中用有啟發性的問題巧妙地引導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