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有這樣一句教育格言:“教師為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在他看來,“導”比“教”更為重要。我們說,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一種雙邊活動,只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都發揮出來,才使教學達到理想的境界。教者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思維,學會學習。
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呢?我個人認為要適時啟發誘導。
一、在對話中激發興趣
對話教學是語文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形態。語文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對話的空間,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想,鼓勵他們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激發學習興趣。建立“對話”式的課堂,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在表演中啟發探索
喜歡表演是學生的天性。讓語文課堂形式多樣,氣氛活躍又能提高教學效率,是每位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學生的表演欲特別強,他們喜歡表演、渴望表演,表演可以帶給學生無窮的樂趣。學生在表演中,不但可以加深理解課文,而且他們可以把書面語言內化為口頭語言、體態語言,可以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表演表達出來。在表演中,還可以使師生之間、教學之間產生互動,使課堂出現和諧的、熱烈的、平等的學習氛圍。
三、在想象中加深理解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表現欲非常強烈,我于是做了一個有心人,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和表現欲的有機結合。在教《黃鶴樓送別》這課時,在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送別場面這一段時。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同時,早已躍躍欲試,我于是相機播放音樂引導學生大膽展開想象,想象李白和孟浩然的分別場面,學生興趣很濃,暢所欲言,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在點撥中求得發展
如何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促使學生更好地實現與文本對話,從中領悟,從中獲取,在正確解讀文本的同時超越文本呢?我認為一是要注重對話的“精”。精即精到,精辟,也就是要理解到點子上。竇桂梅老師執教《村居》一課時,以“村居”為抓手,按照文字、文學、文化的臺階,通過抓“吳音”、“溪”、“媚”、“醉”、“臥”等字詞,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讀出蘊涵在文本背后的意義來。二是要注重超越文本。竇桂梅老師在《村居》的教學中,在“帶”著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居”領會到作者對“安居樂業”的生活的向往的同時,竇桂梅老師并不就此而結束授課,而是又一次再現另外一首同是辛棄疾寫的《破陣子》,讓學生再次走近作者,了解作者,明白了作者是居危思安,通過兩首詩的對比,使學生明白了“醉”里雖然是一樣,但想的不一樣,普天下的安居樂業才是作者的向往,在解讀文本的同時實現了對文本的超越。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適當的語言誘導,有如導游引路,只有相機行事,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才能在課堂駕馭中輕車熟路,啟發學生。學生才會在學習中細細體會、領略、發掘和創造而產生人生頓悟。我們要努力讓學生與文本盡情對話,學會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欣賞和批判,努力讓生本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放飛學生的靈性,成為積極的生命流程中的驛站,這樣使教與學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課堂就一定會流光溢彩,靈性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