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程標準》把教學目標分為三部分,即科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科學知識。其中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由此可見,在科學教學中,只有以探究為核心,三維目標并重,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我們平時倍加關注的知識結論只是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產物,是三維目標的一小部分。只關注知識結論而忽視探究過程的教學是舍本求末的教學,是與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總目標相悖的教學。
《科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鼓勵兒童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兒童來說,態度的形成需要實踐的過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復的模仿練習,而知識的獲取主要是通過感性經驗的積累。他們常常依靠動手操作來認識和理解世界。而他們所能認識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們自己可以操作的具體事物。例如,我在上人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呼吸與交換》這一課時,學生對呼吸的理解不難,但當讓學生用自己制作好的“肺的模型”來模擬人的呼吸時,有的學生用嘴直接對準做好的肺的模型吹氣,他們一邊演示一邊解說:“當氣球被吹得鼓起來時,橡膠皮膜像外凸,這就相當于人吸氣時,肺部充滿氣體,膈肌下降;不向氣球內吹氣,氣球癟了,橡膠皮膜向內凹進去,就相當于人呼氣時肺部收縮,氣體排出,膈肌上升。”可是有的學生的做法卻不同,他們邊演示邊解說“向下拉橡膠皮膜,氣球鼓起來,這相當于人吸氣時膈肌下降,肺部充滿氣體;松開橡膠皮膜,氣球癟了,相當于人呼氣時,膈肌上升,肺部收縮,排出氣體。”學生的觀點出現了分歧,爭論也由此而生。經過討論,學生們認識到前者是人工呼吸,后者是自然狀態下的呼吸。如果沒有他們的反復模擬、討論、探究也不會有這一結果的形成。因此,科學教師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時,需要由簡單到復雜、由扶到放、由模仿到獨立地逐步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也是在探究過程中,在教師的有意引導之下慢慢形成的。就一堂課而言,如果舍棄過程只背結論,肯定記得多。但從長遠看,學生一旦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有了強烈的探究欲望,變“要我探究”為“我要探究”,其作用無論是對只是結論的掌握還是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學生的科學素養比作一棵樹的話,那么它只有植根于探究這塊沃土上,才能長得枝繁葉茂,結出豐碩的果實。學習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情境,開展多樣化的活動是十分重要的。這也充分說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賴于探究活動。相反,離開探究活動去死記知識結論,這個結論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除了對考試有用之外,對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沒有一點作用。這樣的教學也是無效的教學。
教師要摒棄狹隘的質量觀。我們的教學是要以人為本,這也是我們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