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有效,是指學生的,思維目標能夠獲得真正的發展。新課改實施已經多年了,教師接受了新的教學理念,努力實施新的課堂教學行為,課堂由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死沉到熱鬧,由熱鬧又到常態,不斷的更新,不斷發展,但是實行新課程始終存在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模糊,這種模糊逐漸清晰化:“困惑”課改應該怎么樣改,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應是什么樣的。正足在這種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根本的關注點在于怎么樣做才能有效實現學生的發展。
師生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這就實現了在教學中師生之間必須進行平等的交流,如在教學中經常用這樣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1,我也有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同學們看行不行?2,老師有個想法,可以說嗎?3,你愿意告訴同學們你是怎么想的嗎?4,謝謝你,教給我們這樣的辦法,老師不太明白你的意思,你愿意再說一次嗎?在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教師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引發學生的積極情感的共鳴,就能夠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圍,使課堂教學的效果更佳。
為了使教學更加有效,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比賽辯論、表演、實踐、實驗等提高學生興趣的好辦法。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因此所有的書本知識都一定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聯系點。學生已有的經驗足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重要的資源。因此,應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已有的經驗聯系起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如果從根本上缺乏認知內需,學習就無法發生;但是如果沒有外在環境的刺激,學習內需也難以自發啟動。尤其對于心理不成熟、自我學習意識和自控學習能力尚待發展的小學生來說,其學習動機更需要教師的激發和調動。
在教學中有些教師提高教學成績的法寶是加班加點,苦教、苦學、苦考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考試分數并不全等于教學質量,因為教學質量不僅包括學生分數,更包括學生終身受益的自學能力、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健全的人格等,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也在改革,在朝著素質教學的方向引導,苦磨出來的學生,即使一時可以獲得比較高的分數,但是往往無后勁,日后也難有作為,課堂上的浪費是最大浪費,課堂上的無效是最大的無效,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樹立為學生的發展而教,為三維目標而教的觀點。
在操作上,有效教學是有明確的邏輯起點,這個起點就是教學的目的,這個目的是學生發展的具體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圍繞學生的發展和教學目的,處理教學材料,確定教學行為。因此,教師的教學是服從于學生發展,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教師在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上都應該有促進課堂的有效性策略。
新課程改革進行到現在,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追求有效性教學的實踐價值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它有利于我們正視聽,辨是非,有利于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重有效性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