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語文具有豐富的人文性。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不僅知識得到掌握,情感受到陶冶,更重要的是思想得到了教育和升華。要充分發揮語文資源,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有機滲透并完成語文學科“育人”的重要任務,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找準“育人點”,落實“育人”的重任呢?
一、挖掘教材——育人的憑借點。
小學語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集聚而成的。這些文章,運用語言文字“顯之以像、動之以情”,使人在“像”中見“意”,在“情”中悟“理”,在“文”中悟“道”。如果我們善于探尋教材的內涵,挖掘并把握教材的育人點,就能以教材為憑借,有機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語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蘊含著環保教育因素。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時機,巧妙滲透,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去領悟、體會,自覺地成為環保的宣傳者和參與者。
二、摸透學生——育人的入手點。
在教學中老師應摸清學生對教材思想內容的認識,可讓學生初讀文章后,再讓學生談談對課文的初步認識,從這里人手,往往能找到育人的突破點。在教學中,還可以給學生質疑的機會,使育人人手點更趨于學生實際。
三、情感效應——育人的催化點。
情感是思想品德內化的催化劑。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因文而異地進行情感教學。只有讓學生在動情中悟理,才能在開智中育德。教學《我的“自白”》時,可以采用如下情感教學三步曲:①師含情范讀,在以情激情中勾動學生情感的興奮點;②師生品讀詩文,透過語言文字領悟作者之情,提高學生的認識,在以理載情中觸動學生情感的深化點;③學生人情朗讀,在以情移情中牽動學生情感的升華點。這樣,教師情、作者情、學生情三情交匯,共鳴諧振,革命烈士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就會化入學生的心中,化為學生的信念。
四、寓教于練——育人的融合點。
將思想教育寓聽說讀寫的語文訓練中,乃是語文教學中的融合點。如教學《落花生》一文,我通過讀、思、議等訓練,讓學生人情人境,從花生的特點領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而后,結合閱讀,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寫作,如觀察溪邊蘆葦,留心特點。此刻,范文的啟示與學生的胸中的積蓄一拍即合,學生產生強烈的表達欲,借蘆葦的特點喻人,寫了人們抗擊風浪時的團結協作、保家衛國的獻身精神。文筆雖顯稚嫩,但卻表達了孩子們純真的心,收到了既教書又育人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