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了課改的中學數學教材,注重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如何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更好地為教學服務,談一下自己的淺見。
實施課改后,教材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要求教師真正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合作、動手動腦。我在教初一數學(人教版)第四章“圖形認識初步”的“多彩的圖形”時,讓學生盡可能地把家中能找出的、攜帶方便的圖形實物拿到學校。先讓學生從物體的不同角度觀察,看物體在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并記錄下來,小組交流,再在班上交流,然后讓同學之間交換所帶的物體,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記錄,教師從物體的形狀、大小,至少是從三視圖的角度引導學生觀察、記錄,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同,小組討論交流,發表各自的見解。讓學生所帶的包裝盒(當廢品處理的包裝盒)用剪刀剪開,將所得圖像展開,觀察得到哪幾種什么樣的圖形。一個包裝盒的展開可能有多種方式,所得到的幾何圖形也不盡相同,讓學生嘗試以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小組得出用不同方法得到的幾何圖形的差異。同學們踴躍參與,積極動手,熱烈爭論,教學氛圍活躍。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到了知識,開闊了視野。
觀察動手的過程,就是使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共同合作解決問題,聯系實際的過程,使學生樂學、積極去學。比如,初一數學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材中例4(第91頁)是一道有關移動電話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