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育教學中發現,由于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不敢面對挫折,做事不自信。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關心兒童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們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币粋€沒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夠克服困難,勇往直前。良好的自信心對一個人的成長十分必要。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其健康、快樂成長。
一是以名人為榜樣認識自我培養自信。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學時卻是一個“笨小孩”。有一次老師叫每個學生做一個小板凳,當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時,同學們都大聲嘲笑起來。他告訴大家,這個不象樣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個,前幾個比這個還要差。很顯然,小愛因斯坦有一種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實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這樣一種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終取得豐碩成果。我把這個故事告訴學生,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潛力,相信“我能行”“我很棒”,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
二是在鍛煉中挑戰自我培養自信。
學生鍛煉的方式很多,我平時主要采用以下幾種:一是讓學生自己組織集體活動。從活動的內容、節目主持人的確定、主持詞的創作、活動安排到總結各個環節,老師均不參與,讓學生自己做主。這樣,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從而對自己充滿自信;二是實行輪流班長制,讓每個學生都有當“管理者”的機會。傳統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數同學認為自己當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實行輪流班長制,使每個學生都可當上班干部,參加管理班級事務。實踐證明,只要給每個學生提供舞臺,他們都可以成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給學生辦的事,老師最好不要插手。這種擔心學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親的做法,恰恰丟失了許多讓學生鍛煉的機會。實踐證明,只要放手讓學生去做,他們會越做越好,學生在鍛煉中不斷增強了自信心理。
三是在集體生活中感受自我培養自信。
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我”是集體中的一員,那么他們就會自覺地愛護這個集體,時時刻刻想著為這個班集體爭光。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每當班級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獲得一點榮譽時,我都會讓學生知道,這個榮譽來之不易,都凝聚著全班每個學生的心血和汗水。還要開展經常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從小就熱愛自己的祖國。
教師以學生學習和活動為載體,抓住教育的契機,優化課堂氛圍,精心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全方位地受到賞識,并在不斷獲得賞識的學習過程中明確學習目的,樹立自信心,創設展示才能的舞臺,讓學生在賞識中樹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