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圍繞新理念、新課標認真組織教學,歷史課堂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不受學校、家長、學生的重視,使從事其教學的教師也產生困惑、失落,更使得初中歷史課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教學問題 反思
一、歷史教學的意義和現狀
目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對新課改的膚淺理解,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
“歷史是過去的現在,現在是將來的歷史”。歷史并不是像教科書中為了教學方便而一課課的分節分章的,歷史是一個連續的相互聯系的過程,歷史課的內容在看似不同的章節中有著屬于歷史的內在的關系,歷史課程本來就應該是開放的。傳統教學割斷了這種天然的聯系,把歷史教學弄成一個封閉的體系,大大影響了歷史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發展。這種狀況亟待改變。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
二、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歷史教育觀念陳舊落后
從傳統上來看,我們在歷史教學中習慣于“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以接受為主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歷史教學,除了應付考試,沒有任何用處,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是人類的精神故鄉,是人類生命力的源頭”。加上課堂上講究“師道尊嚴”和“上下尊卑”,學生的個性被壓抑,泯滅,潛能得不到開發,歷史的魅力也就蕩然無存了。
2.歷史教學手段簡單枯燥
舊的歷史教學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巴”上,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感受,由此激發不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再者,歷史課本的內容與數、理、化、英等各科比較,畢竟不是那么深奧難懂,對學科重要性的收益也無法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這不僅造成了眾人對歷史學科重要性的認識不足,而且對它的教學困難性也同樣缺乏足夠的認識。
3.“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
長期以來,評價一個學生好壞,主要看分數的高低。這使得中考、高考成為學校教學的指揮棒,片面追求升學率、及格率成為各學校重視的指標。同時也使得各學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學生心目中認為歷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無的。這樣作為社會學科的歷史科就被擱置冷落于一旁,導致很多歷史教師因為肩無多大重任,從而缺少了奮斗的動力,這些都令從事歷史教學的教師感到極為困惑與失落。
三、教學反思
1.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常卡殼,使得學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著教師對待課堂的準備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2.通過學生進行教育反思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教學《鴉片戰爭》一課時,讓學生對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并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后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不理解,原因是對當時的英國歷史知識缺乏了解,隨后我對導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3.通過請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作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什么不足,但如果請同事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以后。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四、總結
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歷史教學問題反思的意義在于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的思考為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查自己的行為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應重視確立自己的正確教學思想,轉變、更新傳統的教育觀念,抱著“學史致用,重鑄人格”這樣一個功在千秋的理想,我們終將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作者單位:貴陽市花溪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