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千法以讀為本”,閱讀是提高綜合素質、強化能力培養的必要途徑。作為生活在校園中的中學生,知識的獲取,主要還是依賴于書本知識,而加強課內外閱讀,又是獲取知識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隨著語文教改的不斷深入和發展,閱讀教學已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相對獨立而又極其重要的部分,近年中考、高考中,對古詩文背誦、現代文閱讀和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已成為考查學生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要明確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
轉變教學觀念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首要問題,我們要制訂出以“語言”為本體的閱瀆教學目標,將所有的努力聚焦于“語言”這個核心,盡快糾正以前種種偏離“語言”的做法。重視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感悟,并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強調閱讀教學要注重“語言感悟”,并不是完全放棄語文學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然而一切都須在重視語言本體的前提下進行,否則就會偏離既定的軌道。
二、要找好閱讀教學的著力點
現在,閱讀教學中比較普遍的現象是未能將著力點放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基本環節上。閱讀教學如何從課文內容分析的模式回歸到發展閱讀能力上二來,如何實現由掌握知識向培養能力的轉化,必須從“語感訓練”和“整體把握”兩個方而下功夫。
在閱瀆教學中,教師應把握有效的閱讀理解的基本特征:知識的簡化、深化、系統化和語言化。同時閱瀆過程又是一個信息加工系統,它對語文教學的啟示是:指導學生閱讀一篇文章,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最后綜合為整體以解決問題。遵從整體原理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把握課文,提高能力。
三、要教會學生閱讀
(一)課前預習,指導質疑
課前預習對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成有重要作用。因此,一般說來,語文教師都會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前預習時教師給予精心指導。首先明確閱讀目標,要指導學生根據單元教學要求、預習提示、課文重難點、課后練習來理清閱讀要點、確定閱讀目標。其次指導閱讀的方法,以便準確、迅速地獲取有效信息。閱讀方法主要采取精讀、速讀、略讀。第三,指導學生質疑。這樣做,一則可訓練學生的獨立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二則可提高他們的文字表達能力。
(二)課中教學,引導析疑
學生在預習中,對課文有了自己的思考,但這些思考需要教師引導他們理順思維、調整思維結構,形成新的思維方法。具體做法是:首先集中疑問。讓學生提出自己在預習中思考出的問題,淺顯地問題當時解答,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教師可適當補充學生未提及的重要問題。其次,析疑解答。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鉆研,進一步剖析課文的內容和形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在聯系,把握作者思路,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體會謀篇布局的匠心以及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從而領悟讀寫規律,提高理解和表達能力。這時,教師的作用重在引導學生進行去粗取精、披沙揀金的分析。并特別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而非思維結果(答案),重錘敲打思維的滯塞、錯誤之處,引領學生自我疏導、自我糾正;重錘敲打學生的口頭表達或文字表達,使他們的表達符合語言規范。
(三)課后復習,輔導延伸
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方法,運用于實際,形成閱讀能力。課堂上學生逐步形成的一些能力、技巧,是粗淺的,也是不穩定的,容易忘卻。因此,教師在授課之后,要給學生一定量的課外閱讀訓練。要選與課文有相似之處的文章進行訓練,才有助于學生運用剛掌握的方法、技巧。我在講授高爾基的《海燕》后,就選擇了兩篇例文:鄭振鐸的《海燕》和茅盾的《雷雨前》作為比較閱讀材料進行訓練,讓學生學會分析,同一題材作者所處的環境不同,所表達的主題也不同;在同一主題下,不同作者的寫作思路也不同。讓他們品味不同的語言風格。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課外復習中就會逐步強化、固化、內化。
“以讀為本”是我們必須遵循的教學準則。要想改變學生的閱讀現狀,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樹立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不懈地指導學生讀書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閱讀的規律。這樣,不但能形成學生較高的閱讀能力和賞析水平,而且這種閱讀能力的提高又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帶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