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平等對話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交往的主要形式,平等對話包括師生問的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和師生與文本的對話。
關鍵詞 語文課堂 師生互動 平等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平等對話是語文教學中交往的主要途徑或形式。對話和交流的本質就是讓位還權,變被動為主動,盡量讓學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說。從而實現師生互動,相互影響,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切磋思想,砥礪智慧,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這正是真正意義的“教學相長”。
一、通過師生間平等對話。互相促進
語文教學中的平等對話是指師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方式。而在獨自教學中,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是絕對真理的化身,在教師的聲音下,不允許有其他的聲音,教學中教師常以權威者和社會代言人自居,以長者的身份自居,要求學生絕對的服從自己,教育者無視學生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況,認為自己比學生優越,對學生耳提面命,不能與學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這樣的結果是現行的教育本身卻越來越缺乏愛心,以至于不是以愛的活動,而是以機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從事教育工作。從而導致了師生間缺乏平等對話,也就淡不上理解,更談不上精神上的交融。可見教師應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索,教師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從居高臨下的權威中走向平等。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行探究性閱讀的課堂里,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師生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讓每個孩子都具有獨立人格,都具有心靈交融的對話意識和對話能力,促進師生以情生情。
二、通過學生間平等對話,均衡發展
平等對話更要體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小學階段的學生之間年齡、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爭論中啟發,最能激發創新。學生既有優生也有差生,在進行語文教學對話活動中,要看教師是否是對每一個學生都是平等的。要想實現語文教學中真正的平等對話,教師就應摒棄優生和差生的差別,特別是對于差生,教師應用心傾聽,在對話交流中適時地給予對話式的點撥。
三、通過師生和文本對話,自我超越
教師要大膽進行教學改革,不但要學好教材、理解教材、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更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實現對教材的超越,從而實現師生和文本的平等對話,并引導學生實現自我超越。首先讓學生理解教材。其次讓學生情融于教材。讓學生的情感融入教材情境之中。再次,讓學生懷疑教材,讓學生發現教材的疑點。“唯書、唯上、唯權威”是傳統教學對人思想和精神的禁錮。
教師要努力探求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要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和主動精神為前提,通過和諧、平等的對話教學使課堂充滿生機,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關系更為真誠。學生的主題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他們的自主意識、獨立意識和創造意識得到培養,從而使其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