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于好奇,發現始于觀察。“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宏偉目標的實現,起始于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科學的觀察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從觀察開始科學課的學習,并設計了系統而又循序漸進的讓學生進行觀察的活動,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在科學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觀察 良好習慣 培養 興趣方法 能力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抽象思維需要直觀形象的觀察做支撐,通過實驗觀察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小學生剛接觸科學這門學科,對它充滿了好奇,科學教材的重點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對事物外部的、直觀的、具體的特征特別敏感。那么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呢?
一、留心觀察,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僅是他們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他們智力的基礎,更是獲取知識和經驗的重要途徑。
在觀察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因為良好的習慣是做事的良好開端,比如學生平時在玩時或在校園里、同家的途中,讓他們處處留心看看,如周圍的植物變化,家養的小動物的成長過程等等,然后再與同學相互交流,慢慢形成觀察的習慣。這段時間學了《植物種子》,學生天天觀察自己親手種下的綠豆種子,觀察它的變化,并且相互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在周記上面記下了許多觀察到的現象。同時學生在觀察的時候,教師要多加指導,讓他們邊觀察邊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一個良好的觀察習慣就會慢慢的養成。
二、善于觀察,培養學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多應用感官,展開細致的觀察。在訓練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時,不但要去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用各種感官進行正確的觀察。這就需要有科學的觀察方法,這樣學生的觀察能力就會較好的得到培養和發展。
如,在教學《水是什么樣的》這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觀察,采用了:“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手感覺”的方法來找出水的特征,感知水足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并且區分了白色與透明的不同,然后再用白酒、白糖水、鹽水、牛奶、醋,可樂,再讓學生用看、聞、嘗的方法來進行區別、比較水與其他液體的不同,讓他們動用了各種器官,課堂上氣氛十分活躍,積極性也很高。通過不同的感覺器官的判斷,找出了各種液體的不同性質,進一步的歸納出了水的性質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這樣,觀察方法也得到了訓練,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動手探究的興趣,更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明確觀察,找準觀察的方向
在新課標科學探究里面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能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要求教師在讓學生觀察各種事物、各種現象之前要提出明確的觀察目的,告訴學生:“觀察不是隨意的看,而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感知活動,要制定周密的觀察計劃。觀察劉象不同,觀察的目標也就不一樣,觀察的方法步驟也不同。”小學生年齡小,情緒化比較明顯,注意力經常被觀察事物不相關的事情吸引開,有些同學甚至以為觀察就是玩耍,東竄西竄,這里瞧瞧,那里看看,注意力根本不集中。因此,觀察前教師要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觀察要求,使學生明確觀察范圍和觀察重點。比如教《水是什么樣的》一課,重點是對學生進行感知訓練,教師要明確地向學生提出運用感官觀察事物的正確方法,如怎樣聞氣味、嘗味道、看顏色等等。所以,明確了觀察目的,找準了觀察的方向,就能避免學生在觀察中偏離觀察內容,做到了觀察的有效性。
四、持久觀察活動做到實效性
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身邊各種事物,能把課堂上學到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進行驗證。這就要求學生積極開展課外科學探究活動,力求讓這種活動成為他們樂于從事的經常性的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擴展知識,發展興趣,鍛煉能力,促進和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這段時間學了《養蠶》,學生天天帶著到學校觀察,了解從卵到蠶蛾的經過,并且相互交流有趣的事情,在觀察中把發現的變化、趣事用周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共享觀察中的樂趣,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而,而且在觀察中獲得了課堂上難以得到的知識,使活動落到了實處,同時電提高了觀察能力。
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的、反復的進行訓練才能形成,通過科學教學,讓小學生熟練地掌握科學探究中最基奉的觀察技能、技巧,用觀察幫助學生逐步構建科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