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信息化、經濟的全球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成為影響整個民族生存狀況的基本因素。高素質人才不僅僅是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課堂教學,必須讓學生動起來,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也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與時代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以下是本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進行的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動”
由于長期受傳統觀念,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嚴師出高徒”、“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等等的影響,教師往往高高在上,以勢壓人,只準學生規規矩矩,不許亂說亂動,課堂上要安安靜靜,聚精會神。其實,教師應善于轉變角色,應該把自己與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在課堂上,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甚至標新立異,絕不能再以學生課堂上安分守己作為一堂課成功與否的標準。我在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講外國一名生物教師向大家介紹蚯蚓的特點,一上課,教師帶了一盒子蚯蚓放在講臺上,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跑到講臺上,把蚯蚓倒在了桌子上,有的學生仔細觀察蚯蚓的爬行,有的學生把蚯蚓拿在手里捏來捏去,甚至有一名學生把蚯蚓放到嘴里嘗一嘗它的味道,可以說整個課堂亂成了一團,這在我們中國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但那位老師并沒有去干涉那些學生,等他們觀察完回到座位上后,首先問學生觀察到了什么?由于學生觀察得非常仔細,所以學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有很多答案超出了老師的預想。可見,這樣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無疑達到了極至。我們作為一名初中政治教師,是否應該從中領悟到些什么呢?
二、精心設計,讓學生“想動”
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時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可任憑教師如何使勁,就是啟而不發,沒有人愿意舉手發言,更沒有人愿意走上講臺,最終落得個尷尬的局面。顯然這是教者沒有精心設計,學生沒有動的激情,也就是說根本就不想動,我在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動起來,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精心設計。
1.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發學生動的“欲望”
政治學科和其他學科不一樣,有些問題答案并不是絕對的,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甚至可以有與老師相反的觀點。比如我在上“培育良好的班集體”這一知識點時,我先說出一條建議:拾到東西主動交給班主任,然后請同學經過討論,發表看法,可以提出相反的觀點。這樣一來,學生就開始七嘴八舌地說開了。就有一位學生對我的建議提出了質疑,拾到東西不交給失主,非要交給班主任,有這個必要嗎?這就算是好品質嗎?這不僅擊中了我們德育評價的弊端,而且充分顯示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意識。
2.鼓勵學生競爭,讓學生體驗“動”的喜悅
初中學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好勝心強,希望自己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能使學生經過競爭,分出勝負,學生自然會積極地動起來,因為他們都希望自己能成為勝利者,體驗到成功者的喜悅。比如我在上初二政治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保護的內容時,有一個換位思考小欄目,共有三個小題,如果教師按照傳統的方法,請同學舉手發言,恐怕,就有很多人不會認真去思考,我就采用了一種比賽的方式,讓同學先討論,然后每個組派出三名代表,分別上臺發言,四個小組按三個題目進行比賽,老師作評委打分。最后看哪個小組三輪總分最高,這樣一來,學生熱情高漲,先是認真討論,然后認真推舉代表上臺發言。得分高的那個組的同學興奮異常,伸出兩個手指大叫一聲耶!得分低的那個小組的同學則重重地嘆口氣,這樣一來,不僅上臺的同學動起來了,全班同學也都跟著動了起來!
3.創設愉悅情境,讓學生體會“動”的快樂
快樂是人積極行動的強大動力,如果教師創設的情景能使學生體驗到快樂,何愁學生動不起來。
在上初一政治“人的基本情緒內容”時,我叫學生表演小品來表現人最基本的四種情緒,喜、怒、哀、懼,因為小品本身就是給人帶來快樂的一種藝術形式,學生認真準備,上臺來表演。有的同學真是表演得惟妙惟肖,不僅學生笑得前仰后合,就連我自己也忍不住笑出聲來,整個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學生的積極性被完全調動起來了!
又如,我在上初一政治“培養堅強的意志”的內容時,新課上完,我讓學生到操場上分四組進行拔河比賽,先由一二組比賽,然后由三四組比賽,取勝者再比,最后分出冠亞軍。比賽中,參賽的同學咬牙堅持,助威的同學拼命鼓勁,整個場面充滿了歡聲笑語。在下一節課上,我分別請獲得冠軍和最后一名的同學代表上臺談談體會,取勝的同學就說在比賽中,我們雖然腳底打滑,手心生疼,但是我們咬緊牙關挺了過來,所以最后取得勝利。而失敗的同學就有人說本來我們是有機會贏的,但是由于腳底打滑、手又疼,所以就放棄了,然后我適時地引導他們,應該怎樣用堅強的意志去克服困難,以及堅強的意志有何重要意義,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在生活中體驗到了快樂,而且深刻地理解了書本知識。
4.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讓學生認識“動”的意義
我們的學生一般說來總是坐在教室里接受教育,很少有機會走出校門,去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來理解知識,即使有討論,也還是紙上談兵,學生體會不到動的真正意又。所以也很難調動學生“動”的積極性,如果我們能根據書本知識,適時地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體會到他們的活動的意義,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就很容易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我在講“增強環保意識,落實環保行動”的內容時,正恰逢我們鎮在爭創省級衛生鎮,于是我安排了一節課,讓學生到鎮街道:去清除白色垃圾,學生把一條街道打掃得千干凈凈,等第二天學生騎車上學經過那條街道時,就深刻地體會到了自己昨天“活動”的意義,如果下次還有類似的活動,我相信,學生肯定也會非常積極主動。
三、助之以方,讓學生“會動”
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讓學生去討論,學生也去討論了,可回答問題時,質量太低;讓學生去調查,卻收不到有質量的調查報告。這說明教師設助之以方,學生“不會動”,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要讓學生動腦動手,總是適時地給予指導;組織學生討論,就一定提示學生從哪個角度去討論;組織學生調查,就要給學生列出調查提綱;組織學生表演小品,還要適當地參與,在語言、動作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指導。因為學生畢竟是學生,各方面的知識都并不一定很豐富,只有教給他們一定的方法,他們才“會動”,才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總之,作為一名政治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才能適應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
作者簡介:肖慈良,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雪堰初級中學教師。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教17年,一直擔任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工作,有比較豐富的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所教班級學生成績優良,近年來,努力把新課改的精神和要求切實貫徹落實到教學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