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湖北省高中開始實施新課程改革,這無疑是基礎教育的一次重大變革。如何應對新課程改革,是全省所有高中面對的新課題。我校同其他的高中一樣,認真學習教育部、省政府及省教育廳關于新課改的文件,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積極主動地轉變觀念,提前做好組織管理和教學資源的準備工作,努力提高實施新課改的執行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實施新課改。必須改變教學模式
新課改的理念是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上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就必然引起教學觀與教師角色的轉變,必須與傳統的課堂有本質上的區別。
傳統的課堂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只剩下“一言堂”和“題海戰術”。針對這些弊端,我校決定實施新課改。從課堂教學改革人手,改變教學模式,教師從“教”到“導”。我們改變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運用“導學案”。“導學案”的設計流程:“課前預習導讀一課堂探究導學—知識應用導練—體系拓展導思”。
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教師的啟迪引領為主導,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充分體現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相得益彰,和諧統一,發揮最大的效益。在這種模式中,它能讓學生知道教師的授課目標、意圖,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的學習有備而來,給學生以知情權、參與權,學生根據老師設計的學案,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的內容,然后根據學案的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見解,提出自己的疑惑與困難,師生互相交流、共同研究達到學習目標。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扮演的不僅是傳授者、組織者、引領者的角色,而且是整體活動進程的調節者和局部障礙的排除者角色,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習慣,教會他們怎樣學習、怎樣思考,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導學案”的意義:有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學生素質全面提高,有利于新課改下課堂效率提高;滿足了學生思維發展、自我意識發展的需要,對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價值體現有積極推動作用;通過教師有效地“導”,促進學生有效地“自主學”,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變成了可操作程序;“導學案”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體系,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法指導;可以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使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達到有機的統一;精選了習題,減輕了作業負擔,減少了教師無效勞動;促使教師改變教學策略,提高了駕馭課堂的能力;實現了教與學的合一;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高密度、高效益。
二、實施新課改。必須改變學習方式
本次課改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
課堂上,大力推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通過“導學案”,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學習的方式,變成可操作的程序。它以模式驅動,以導學案統領,以小組組織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本質,以“三維目標”為目標,以發展學生為方向。以課前預習,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煉信息的能力。以課堂探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以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的能力。以體系的拓展,發展學生總結、歸納,形成體系的梳理能力。
常規學習方法的推廣和交流。我們在學生中推廣山東省濰坊市昌樂二中的“八環節學習法”:“計劃導航一課前預習一專心上課一學案導讀一規范訓練一滿分答卷一課外閱讀一學習檔案”這套方法經過推廣試用,深受學生的歡迎,并初見成效。
積極主動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我校在以往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基礎上,結合新課改,制訂了《武穴中學開展研究性學習實施方案》,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現階段正實施“課堂滲透”和“專題研究”兩個方面的研究性學習項目。通過改變學習方式,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得到提高。
三、實施新課改。必須以校本教研作支撐
校本教研是從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就教育教學實際存在的問題,以一線教育工作者為主體,通過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應用于教育教學,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教研活動。
我校以中央教科所立項的課題《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實踐與研究》為平臺,培養骨干,學以致用,與新課改的要求靠攏。此項課題研究已進入第二階段。
我們更重視大眾化的校本教研。學校確立了“問題即課題,分析即研究,結論即成果,成果即成長”的校本教研新模式。每一次備課,每一次評課,每一次專題討論都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全員參與。
這種“來自教學,回歸教學,始于問題,終于問題”的校本教研模式,使先進的教學理念、鮮活的教學方法、巧妙的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