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師生的協同合作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靠邊教邊學才能教好,學生靠教師教也靠自己學,才能學好。師生互相促進,教學彼此相長,這是教學規律。藝術性的教學必須充分調動師生雙方的個性和創造性,既要反對“教師中心論”,又要反對“學生中心論”,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師生關系。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過程表現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精神生活的一致性,即他的理想、目標、興趣、思想、體驗的一致性之中。”
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交往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相影響、互相認識、互相間的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師生關系對課堂氣氛影響很大,應該建立師生交往合作、默契、和諧的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產生情感期待效應,使學生感到教師的期待及愛,從而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也能感受到學生的信任和支持,從而更加投入于教學。學生積極主動的態度,無疑會增強教師的工作熱情,激勵教師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以更積極的態度搞好課堂教學,由此造成一種良性循環。
積極健康、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心情愉快,學得主動積極;消極、冷漠、沉悶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精神壓抑,情緒低落,學得被動。因此,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民主的具體表現,這種關系一旦形成,學生對教師會產生信賴感、親切感,從而形成協助課堂教學的“配合力”。
教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不同,學生會產生不同的行為表現,從而也影響課堂紀律。對學生成績期望高的教師,期望他的學生能掌握課程,因而他會分配大部分課堂時間來達到目標。反之,如果教師不相信學生能學會課中的材料,就很少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掌握。一旦學生意識到自己不被教師重點培養或看重時,就會產生諸如淡活、走神、玩東西、離開座位、擾亂別人等惡作劇行為,導致紀律問題。因此教師要時常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影響學生的課堂反應。
師生之間創造一個和諧的氣氛,就是要教師愛護、關心學生,學生尊重教師。在這種“尊師愛生”的關系基礎上,教師講課時態度和藹、親切,師生之間沒有隔閡,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這種和諧氣氛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易于接受新知識,易于開展聯想、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一系列邏輯思維活動,使他們進行創造性學習。
因此,教師要充滿熱情地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從教師的語言和神態里受到鼓勵,感到振奮。教師要真心實意地熱愛、關心每一個學生,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老師在期待我”。而且教師要在教學中尊重和信任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問、質疑,在這樣民主氣氛中樂于參與、敢于參與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