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的文化生活較單凋枯燥,加之教學條件簡陋,為了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找到閱讀教學的捷徑,我進行了探索,從我校學生的閱讀狀況人手,進行調查、分析與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
(一)學生的閱讀狀況分析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閱讀,我們設置了調查問卷,并結合各種手段,了解我校中學生的閱讀現狀。調查結果發現:
1.在閱讀習慣方面,有26.5%的學生“基本不湊”課外書,每天讀書時間不到半小時的高達67.8%,僅有5.7%的學生平均每天有超過三十分鐘的閱讀量。中學生對閱讀的不重視由此可見一斑,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和重視的。我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不在學生,而在學校、家庭和社會。首先,學校圖書館的藏書不夠豐富,更新速度不夠快,學生普遍反映借不到喜歡看的書。其次,學生的學業負擔較重。很多學生說只有在作業少時才能進行課外閱讀。
2.在閱讀興趣方面,受重理輕文思想的影響,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寧愿課后多做一些理科習題,也不愿通過課外閱讀來豐富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閱讀興趣不高。此外,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很多學生閱讀課外書是為了緩解、釋放學習壓力,于是選擇輕松的、貼近自己年齡的書籍閱讀也就順理成章了。學生認為:“我們更愿意的是在書中尋找與自身共通之處,把青春的情感寄托于書中,想象著現實中做不到或不敢做的事。這是一種尋求自由的方式,而對于名著,我們認為讀不懂,感覺很枯燥,沒有閱讀的興趣。”
(二)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中學生課外閱讀時間畢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對閱讀材料精讀,所以方法的指導就顯得特別重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步驟:
(1)在閱讀作品方面
①以節選文章為基礎,向整部作品拓展。
課文學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夠的課后擴展訓練,通過設置懸念,布置作業來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促使學生將課外閱讀變成自覺的行為。
②以節選文章為基礎,向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
課本中,不可能人選一個作家的多部作品,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對一些重要作家進行詳細介紹,以激起學生興趣,去閱讀該作家其他作品。
③以節選文章為基礎,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拓展。
同類題材的作品由于作者生活的經歷不同,寫作目的不同,寫作風格不同,表達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經典作品浩如煙海,閱讀一些精美的作品,不但能夠開拓視野,從中了解中華民族的智慧、美德和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提高思想素質和審美情趣,而且能夠增加必要的文化積累,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增強語感,提高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終身受益。
(2)閱讀方法方面
閱讀的方法多種多樣,中學生在課堂里也接觸到許多,哪一種閱讀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異,不必強求一致。課外閱讀的方法最主要的有瀏覽、略讀、選讀、跳讀和精讀等,學生應針對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對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內容即可的,可選用瀏覽、略讀等方法;對篇幅較長的文章而又沒有時間全文閱讀的,可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選擇地讀一些最精華的部分;而對一些名篇名著則需要用精讀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