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期是人一生中最富有生機的時代,而現在的初中生,他們的作文中卻往往不見思想的閃光,大都是冥思苦想擠出來那么干巴巴的字句。原因在于缺少與自然、社會的直接溝通,堵塞了寫作源頭,學生的文思才情,得不到激發,個性靈氣,未能張揚。作文題材取之于社會生活,它好比是大自然中那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片片樹葉,由你挑揀,任你取舍。然而現在的學生學習緊張,兩點一線是他們的生活軌跡,看起來不免單調,這就要訓練他們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在變化不大的景色中看出漸變,包括大自然的變化和社會生活中的變化,應讓學生到社會的大倉儲中去找尋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讓“眼、耳、手、腦”勤快起來。
一、讓學生擁有一雙鷹眼,捕捉自然之美
有一陣,學生看動畫片,學到這樣的話:“鷹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熊的力量……”我在作文課上借來說,要寫好作文,首先要擁有鷹的眼睛,狼的耳朵,也就是敏銳的觀察力,才能發現大自然的美。在一般人看來,大自然的漸變不大引人注目,特別是天天見面的物或景,司空見慣,看不出有什么變化,但你有心去觀察的話會發現許多新奇的東西。
二、讓學生長一雙慧眼。發現身邊人物的美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誰要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就發展他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維,單獨發展語言是不可能的。其實調動學生的創作思維,就要調動他們思考和感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能力。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要長一雙慧眼,善于發現,還要學會感動,被善人善事感動,被美好的事物震撼。學生要寫“敬佩的人”,“難忘的事”,常常缺乏新意,總覺生活中缺少這樣的材料。我提示學生,你們的家庭中,你們接觸的人事也不少,就找不到嗎?我們的校園為什么那么美?花匠王師傅,你們看他整天在干什么?他們說修樹、澆水,我提議他們去采訪他。我也寫了一篇通訊《修飾校園臉面的人》,我們學校教師人人稱贊工友史師傅,他的事跡寫出來也挺感人吶。我寫的散文《難忘小姑姑》,刊登在校《南苑》校刊上,學生說是小說,要不怎么這樣感動人呢,我說,我都流著眼淚寫的,傾注了真情實感。學生明白了,寫文章的材料不少呀,老師、同學、工友、父母、親戚都可成為筆下閃光的人物哇。
學校和家庭范圍畢竟太小,寫作的源頭活水還在社會。作文要回歸生活,讓學生飛向生活的百花園采蜜,還要叫學生睜開第三只眼看世界,第三只眼就是自己的心眼。初中時期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讓他們到社會上接觸一些優秀人士,而且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活生生的人,有助于他們確立人生的楷模。我先給學生講新聞采訪知識,然后采訪社區的知名人士:書法家、畫家、銅刻專家、民間文學作家、盆景專家、自強不息的殘疾人,這些家鄉名人的奮斗史對初中生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比如自學成才的畫家李金谷,一到一個名勝地,總會自己去找當地的知名畫家求教,到杭州中國美院去向教授請教,到北京畫院拜師,學生的作文中透露著欽佩:李老師畫畫有時到12點,夏天穿上高幫雨鞋,三個小時下來,里面都是汗水,多么堅強的毅力!這不但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更可以給他們成長以巨大的動力。我還讓學生調查社區文化,我們的家鄉是紡織之鄉,菊花之鄉,這些特色是怎樣形成的,通過賞菊等活動,對他們進行藝術熏陶,讓他們沉醉在美的境界中。
三、讓學生長出一雙千里眼,遙測未來
(一)“歷史的天地”里有廣闊的時空境界,可以是歷史人物,歷史場景,歷史事件等等的描繪想象。初中的歷史教學會使少年學生頭腦里裝下這方面許許多多的人物事件,可以讓學生挑選一些自己感興趣,印象深刻的內容去想象,再創造。教師應有針對性地給予一些提示幫助,講解一些相關的歷史知識,提供一些書籍、影像資料等。
(二)“現實的天地”里主要是空間的想象,如5.12地震中少年兒童的生活。新聞媒體中這方面的報道很多,可以讓學生注意閱讀,收看,再任選一個少年的名字,想象他原來有怎么樣的家庭,有怎樣的生活環境(如老師同學、教學條件、課余娛樂、假日生活、鄰里親情等等),也可以與學生自己的生活環境比較著來寫。再如少年學生對海底世界的迷人環境很向往,好多學生也去這類游覽場所觀光過,影視作品的介紹也會給學生留下深的印象,這就可以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成為一名深海潛水員到海底去探險,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奇妙而迷人的世界:色彩斑斕的,形狀各異的,快速的,優雅的,兇惡的,稚拙的,這種訓練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奧妙的熱情。讓學生躍出一雙千里眼,視通萬里。遙測未來。把想象的樂趣給學生,這樣會在想象中進發出創造的火花。
處于變革時代的社會生活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只要師生善于體察生活。讓“眼、耳、手、腦”勤快起來,學生的作文也會出現多姿多彩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