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對寫作普遍缺乏興趣,大部分學生把作文當作一種任務,在寫作前沒有完整的思考,寫完后就把它扔在一邊,不愿再去閱讀自己的作文,也沒有養成仔細修改的習慣,對老師的批改只作一般性的瀏覽,甚至根本不去理會。大部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相對較少,致使寫作中無話可說或千篇一律。甚至有些學生寫作文就上網下一篇文章來應差。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不著手解決,那么語文中的寫作教學將陷入困境。
這種情況下,作文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可是,有人這樣評價我們當今的作文課:會寫的,你不教,他也會寫得很好;不會寫的,你教了,他照樣不會寫。這其實是“對我們作文教學長期無作為”的委婉批評。筆者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當前作文教學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作文教學處于一種無序狀態:雖然高考說明明確地提出了作文考試的要求,但具體的操作流程卻不清晰。因此,當今的作文教學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現象。雖然有些教師進行了有效的探索,但多數作文教學還停留在每周兩節寫作課、教學目標模糊、訓練形式單一封閉、作文與生活、作文與做人脫節的狀態。二是課堂教學方式大多處于“一刀切”狀態:無論作文水平高的學生還是作文水平低的學生都得按照“師出題——生寫——師批——師講評”這一老套路走,沒有正確面對大部分學生“不會寫”的事實,把大部分不會寫的同學和少數會寫的同學“一視同仁”了。而實際上,每個學生的寫作興趣、語言表達、思維能力都是不相同的。如果采取同樣的目標要求,同樣的指導方法,同樣的衡量標準去指導學生作文,所得大概只能是學生怕寫、教師怕改的結果。以上兩個問題,勢必會使作文教學陷入“少、慢、差、費”這一高耗低能的泥潭。
針對當今作文教學的現狀,筆者在實踐中探討了模仿與分層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所謂“模仿”,是指體悟閱讀材料,習得寫作技能。所謂“分層”,一是就學生主體而言,指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次要求、分層次指導分層次評價,加強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二是就寫作內容的-客體而言,指寫作要求有梯度,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實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步驟。
亞里斯多德指出:“人從孩提的時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張志公先生說:“不僅初入學的孩子愛模仿,中學生,大學生,以至早已離開學校的成年人,也在有意無意之間模仿自己認為好的事物。”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寫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拐杖。經過多次模仿,人對這個事物的認識才會逐漸趨向完整深刻。從寫作能力的形成過程看,模仿是一個十分有用的方法。寫作能力不是一種知性活動,它既不是人類生理上固有的,也不構建在簡單認知的層面,而要經過細致的有序的訓練。模仿是寫作訓練的初級階段,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當然培養不出寫作能力,但模仿卻是培養能力這個訓練鏈條上必不可少的一環,是開始訓練的最好方法。
在進行分層模仿訓練時,必須準備好供學生模仿的多篇范文,至少三篇。這些范文,可以是教材,可以是課外名篇,可以是高考滿分作文,還可以是班級學生優秀作文。對于學生而言,沒有了范文引導的作文課,老師理論講得再多,也只能是海市蜃樓。作文課之外,可充分利用閱讀課、練習及課余時間有機地進行分層模仿。每位學生準備一本“摘抄本”,每天“積累”一點,摘抄好詞、佳句、美文。寫作較為吃力的,“積累為主”,鼓勵他多積累,一段時間后再開始模仿;寫作水平中等的,“模仿為主”,鼓勵他仿照別人的寫法寫出自己的東西;寫作能力較強的,鼓勵他在模仿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寫出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獨特感受。
當然,要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還必須注意模仿與分層教學的結合。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很早就有“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等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育思想。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學生寫作水平的差異是每個教師都不容忽視的問題。只有關注到這點,才能在訓練中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在作文教學之始,教師必須深人了解學生,對每一位學生的寫作水平做到心中有數。這是就教學中的學生主體而言。就作文教學中的教學內容的客體而言,也必須注意區分層次,注意教學內容的循序漸進。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當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正所謂“一口吃不成胖子”,我們也不可能要求學生一下子就成為作家,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的。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就要體現這樣一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過程,就像爬山一樣,逐步引導學生到達山的頂峰。高一時,主要訓練學生的記敘文及對某個現象簡單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記敘文文字通順、詳略得當、能運用適當的描寫。高二時,主要訓練學生能寫描寫生動、具有真情實感的記敘文,及結構完整、觀點明確的議論文。高三時,主要訓練學生的議論文。因此,整個高中作文教學必須要有一個計劃,要有序列性。具體到每節作文課,都必須制定出明確的訓練目標。如訓練作文的結構,可以訓練并列式、對比式、層深式、啟感式。但這幾種模式,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掌握,那就根據不同學生的作文水平,提出不同的訓練要求。寫作較為吃力的學生重點模仿并列式、層深式,只要能掌握一種模式即可。中等的學生模仿并列式、對比式、層深式,要較為熟練地運用一種模式。水平較好的學生每種都能掌握,并能熟練地運用一種模式。通過訓練,不同層次的學生找到了自己不同的定位,寫作難度降低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寫有提高,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進行分層作文訓練,還必須注重評價。只有采取多層次的靈活評價,才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評價的時候,只要該層次的學生達到了本層次的作文要求,我們就給以較高的甚至滿分的評價。在講評時,把各層次的優秀文章打印出來進行展示,在讓學生進一步強化訓練內容的基礎上,提出“套作模仿”、“綜合模仿”、“創新模仿”的不同模仿方式,鼓勵學生由低級模仿向高級模仿發展。
筆者在作文教學中把模仿與分層相結合,力求經過訓練,增強學生勤于積累、巧于模仿、敢于創新的意識,使學生在學會作文的同時,也增強自信。古代學者說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被卉木,莫大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這正是筆者的分層模仿作文教學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