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掌握各種基本技能、掌握人類科學文化基礎:知識以及良好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如何在小學階段有效地培養和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愛學、樂學,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高效率地學習,成為全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那么,如何培養和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以下幾點尤為重要:
一、不斷改善傳統的課堂教學,采用新型的教學模式。我們要改變以往“以教為主,以學為輔”的教學模式,實施全新的教學模式,使每個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不同的發展。
首先,要保持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新穎性。教師要組織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驗情境中,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研究的欲望。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努力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不同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生活中的問題,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與此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動機,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增強探索意識、研究意識,使學生能大膽地對所產生的問題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在體驗學習中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以科學的精神積極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其次,要保持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實用性。教學時,要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在學生探索、發現的關鍵時刻,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和思考,體驗數學知識、概念之間的關系。同時,在新的教學模式下,要盡量避免興趣主義,形式主義。
二、充分利用反饋信息,有效進行獎勵。實踐證明,學生了解學習結果比不了解學習結果的學習積極性高,進步較快,主要是因為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一方面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求知欲得到滿足,從而使學習的態度和手段得到了及時的強化,激起了進一步學好的愿望;另一方而又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激起克服缺點和不足的信心與決心,并較快地得到改正和彌補。
教師在運用表揚與批評手段時,要考慮到多個方面,這樣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其一,教師的評價一定要公正,這是評價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評價不公正,不實事求是,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而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二,評價的語言要恰如其分,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選擇不同的評價語言,不同的力度。對經常受到表揚的學生,要適當地指出他的缺點,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對缺點較多的學生,當他們有了一些進步就要及時肯定,激發他們的自信心。要知道,教師一句簡單的“好極了!”、“你真棒!”有時卻能讓學生激動不已,終生難忘;簡單的一句“你覺得這樣對嗎?”能讓多少優等生戒驕戒躁,少走彎路。第三,教師要使用多種鼓勵形式,如語言鼓勵、手勢鼓勵、微笑鼓勵等。使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學習結果,又在鼓勵中體驗成功,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學習動機起到強化作用。
三、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教學大綱對教學提出了客觀的要求,但由于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智力水平有異,相同的要求會使部分學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部分學生卻吃不飽,這就要求我們要因材施教。一個班級中,對于優等生,他們基礎較好,頭腦反應也較快,對于大綱提出的要求,他們往往能很快的達到,并且會覺得太過簡單,沒有挑戰性,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因而教師要為他們設立新的目標,使他們更上一層樓。對于班級中的后進生,學習起來會比較吃力,當然也會對學習失去信心,同樣的目標,他們往往難以達到,這就要求我們要幫助他們定一個更加實際可行的目標,并在他們達到目標時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
例如,在日常的訓練課上,我們在設計習題的難易度上就要充分考慮到優中差生的具體情況。習題中,70%的基礎題,全班大都會完成,20%的靈活運用題,中等學生可以完成,10%的思考題,優秀學生經過努力可以完成。這樣做了,人人都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下,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參加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與水平狀況,創設符合和適應學生數學學習的情境,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去獲取知識,自覺地訓練技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