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強化思想政治課德育功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思想政治課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以理論知識為載體,對學生系統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關健詞 教學 功能 品質 修養
思想政治課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以理論知識為載體,對學生系統的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如何強化思想政治課德育功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通過多年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我認為要充分發揮好思想政治課教學德育功能,應著力從以下兩個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素質,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德育功能的關鍵
1.破治課教師要樹立強烈的責任感,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自己的思想會影響一代人的思想,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具備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在自身的工作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克服消極思想的腐蝕,自覺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為培養“四有”新人做貢獻。
2.政治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政治課教材近幾年雖然總變,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不變的。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師要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正確理解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新問題,并能理論聯系實際傳授給學生,增加可信度。另外,思想政治課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面,掌握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充實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發揮德育的整體效應。
3.要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教育者平時的言行就是一種德育影響。政治課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要求學生做到的,白己一定要首先做到。常言說,才高為人師,自正為人范。教師的示范性是很強的,很明顯的。所以,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課的教師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質。
二、重視課堂教學結構優化。是發揮思想政治課德育功能的主要途徑
1.教學內容上要充分發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內容,確定好德育的目標,變傳統教學為創新性教學。目標明確能減少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增強計劃性和針對性,從而能夠提高課堂思想教育的質量。同時,還要使課堂教學中體現出素質教育所應具有的創新性特征,進行創新性教學,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銳意開拓,不受傳統思維和教學模式的束縛,用新的方法來處理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2.教學過程上要堅持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統一的原則,寓思想性、教育性于知識的傳授之中。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進行知識教學,最終是為了思想教育服務,目的是為了育人。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可見,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還是在于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服務于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只有把課堂教學變單純傳授知識的過程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覺悟相統一的過程,課堂教學在本質上的科學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功能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3.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變過去那種教師“權威性”的面孔,讓學生感受到在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只有建立起“平等型”的師生關系,才能不斷確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也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充分地發揮,學習地積極性才能充分地調動,主動精神和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現。
4.課堂教學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關注個體差異,發展和完善個性,滿足不同的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5.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情緒和情感同行。我認為可以從這方面人手:一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帶給學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愉快的情緒氣氛。二是教師利用各種機會制造人為的“沖突情境”和“對立狀態”,使學生能在每一節課中都有“激情發揮”的時刻。三是在情緒性教學中,作為教師,不僅應該充滿著各種高級的社會情感,還應該充滿著各種積極的情緒表現,比如說激情。很顯然,充滿著激情的教師更容易吸引學生,也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總之,思想政治課德育功能的強化,要緊貼社會“熱點”,增強德育的實效。在政治課教學中,主要應該聯系兩個方面去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一是緊貼時代,進行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教學中要運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引導學生去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幫助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政治課要從正而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教育學生熱愛集體,熱愛社會主義。二是緊貼學生的思想實際,加強道德行為養成教育。政治課不僅要進行道德認識,道德情感教育,更要重視道德行為養成教育。教育學生克服不良道德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