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人才是創造型的人才,時代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具備一定的現代科學文化素養,而且應具有獨立探索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勇于創新的精神。在由應試教學轉化為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應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激勵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在教育,而教育的關鍵是在課堂教育中。
農村高中生的普遍現象,就是自主學習欲望不高,自主學習能力差,主動參與意識淺薄,缺乏探究創新精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耍覀冋J為農村孩子的這種需要在其內心深處也是有的,只是受家庭背景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他們的這種需要被封閉起來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通過適當的方法加以引導,用恰當的措施將其挖掘出來。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把新課程提倡的學生自豐、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到教研活動中,從自身做起,改變自身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全過程,使他們從中得到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啟迪思維,激發創新意識。
在實際數學教學過程中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愈來愈顯得重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呢?
數學教師要樹立創新意識。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理念到教學方式上,大膽改革,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
(一)注重營造創造性思維的氛圍。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創造性活動產生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改變學生是觀眾、聽眾的陳舊教學模式。因為陳舊的課堂教學往往過多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拓寬學生自己的翱翔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集體創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讓有的學生處于明顯的從屬地位,都應是細心把握,責任確定到每個學生,最大限度調動學生潛能。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聽好一堂課的關鍵。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情趣和意志的領域,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針對農村高中學生活潑好動、抽象思維弱的特點,開展各類有趣“活動”進行教學,從而變枯燥為有趣,變復雜為簡單,變困難為容易,可以使教學、學習變得輕松愉快、興趣盎然。故在備課時,筆者都精心設計新課的引入。
(一)創設質疑情境,應變“機械接受”為“主動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性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應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例如在上高二數學“正方體截面”課時,我問“如用一把無比鋒利的刀朝一個正方體的木頭砍下去,它的截面將是什么形狀的圖形?”然后讓學生積極討論,探索問題。
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強學生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有數學知識的存在,從而讓學生懂得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讓學生把學習數學當作一種樂趣。另外,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給學生發展的空間。
(二)創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
研究認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血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拓展。如在立體幾何教學中,課本上的圖形是“死”的,我們就要借助教學媒體,以及現實中的有關事物,發揮我們的空間想象能力,把圖形看“活”,主動發展我們的空間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