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美術作品均是人們思想意識和情感的物化。其孕育創作過程蘊含著藝術家對造型諸形式因素理性的組織安排。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主動接受藝術的審美過程,除了讓學生依其直觀感受產生第一印象外,教學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與啟發下,通過對作品構成因素及藝術表現特點的理性分析,理解藝術家創作初衷,進而引發學生在自身審美經驗基礎上創造性的聯想和想象,獲得再次感受,從理性深化感性飛躍。到審美體驗的結果,使他們的思想境界隨著激越的情感得到升華。
審丑,也是審美范疇的一種特殊對象,它的目的是從藏在丑陋的外形下,挖掘出高尚的內核。形成健康正確的審美觀。最后實現塑造完美人格,提高整體素質,培育全面發展人才的終極目標。
一、欣賞過程的分析
對初步具有美丑、好壞判斷力的學生來講,要進入丑的欣賞,首先要求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使其擺脫日常的意識狀態,轉入特定的明確的審丑態度。
其實“審丑”與“審美”的過程是一致的,只是“審丑”容易被卡殼在“丑陋”的形式下,不再深入內核中,失去了“審美”深化效果。
我們首先了解欣賞的過程以及相對應的心理機制,藝術欣賞的過程是順著藝術創作的軌跡,返回頭來展開自由想象,達到形象完形的過程。藝術創作的途徑是大量零散的生活素材經過藝術家頭腦的集中提煉和一定物質媒介的加工由無數變幻的觀念形象外化為某種定形的藝術形象。而藝術鑒賞的途徑恰恰相反。由某個完形藝術形象出發內化為頭腦中多側面、多層次、不完形的觀念形象。
欣賞過程是連續的,不間斷的,其發生、發展常常帶有驟然急促的性質。我們將其過程做出階段的劃分,只是以各個不同階段所包含的內容不同為依據的,在實際欣賞時,欣賞客體造成欣賞主體內心愉悅或激動的過程中,即常常同時包含著欣賞者將情感或一般信息進行理性糅合的過程。欣賞者在審美對象發出的情感信息或意念信息誘發下,實際只有在欣賞者潛層意識中,將分散的相對凝固的情感或意念顆粒調動起來,并且開始組合,才真正開始欣賞者情感的愉悅過程。而在這種情感分子被喚醒并急劇進行組合過程中,人的情感理智層也起作用。理智層由于被沖突,雖然暫在最初階段上處于失控的地位,但隨著欣賞的深入,就與情感愉悅同時開始了理性提升的過程。理性的指導性、方向性更有助于激動情感的高潮形成。欣賞者在理性啟示下,在作品欣賞后“掩卷而思”對“余味”進行深深地體會。
二、寫意畫中審丑的教學
根據我們剛才對欣賞過程的分析,本人在教學中針對以上問題,設計了欣賞層次教學法。
1.感性層:色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欣賞者面對一幅作品,首先被造型性的藝術形象攫取目光,喚起視覺印象,立刻感到對象的美或不美,這時的欣賞境界只從作品整體構成的外部形式結構得到實現,僅僅停留在審美直覺階段。
欣賞的傾向性,最終反映在欣賞者的身上,從一次對于欣賞什么與不欣賞什么的對象選擇,除去一般欣賞情趣與一般心理因素之外,審美理念在其中起很大作用。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念做出不同價值的選擇,而從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程度地獲取審美感受。當然欣賞者的審美觀點常常可以改變,一方面表現為文化或藝術修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現審美理念的改變。一般來說,學生最容易改變。一是審美理念沒有形成系統性,文化藝術水平日益提高。二是對教師產生一種信賴,在教師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中改變較為明顯。
2.理性層:優秀的藝術作品,無論形式的美丑,它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種意味等精神內涵,即意蘊美。在欣賞直覺表層的心理活動刺激了欣賞者的感覺后,將不滿足于停留在表面的連鎖反應。這時,教師應積極配合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欣賞經驗,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和情感,“設身處地”地進入作品所表現的情景中。
3.體驗歸納層:欣賞者在理性作用下,開始融入作品本身的感知。情感體驗中,使欣賞者用整個心靈去觀照。體味理解,步入更高的層次。經過體驗的心理狀態,開始凝聚成為一種對藝術深層的理性把握,一種哲理的領悟,開始與作品之間心物兩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狀態,這時的欣賞者借助再創造的想象力和感情移入,升騰到精神的自由境界來體會意境,是一種審美超越。并對其作品可以在理論上進行分析歸納。
美術欣賞教學中,“審丑”只有在理性分析作用下,才能完成上述將普通情感上升為審美情感的轉化。隨著理性分析層層深進,“丑”的藝術作品魅力逐漸清晰地顯現出來,挖掘出來,它能煥發你更強烈的情感。只有理解了的東西,你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毛澤東語)。一件作品只有透過外在的形式(或美或丑)經過理性分析,它才有強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