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圖在對新課程理念的觀照下審視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現狀,我到癥結之所在,并試圖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促進詩歌教學的現代化。
關鍵詞:高中現代詩歌教學 反思 建議和體悟
20世紀八十年代以“朦朧詩”為代表的現代詩歌曾經在中國掀起一場全民讀詩、寫詩的浪潮。是現代詩歌點燃了人民心中久已凝固的對美、愛、真誠、理想的追求。無獨有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各方紛紛伸出援手,這其中就包括詩歌這一人類的精神援手。“悲憤出詩人,災難發詩情”,一時間詩人寫的詩在四處傳誦,詩歌的報紙、刊物和書籍也都把視線聚焦災區人民。詩歌成為中華民族人性提升的又一推手。可見,詩歌在這個曾經的詩歌大國有多大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在詩歌普及的最前沿一中學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教學舉步維艱。由于缺乏足夠的訓練,語文教師在現代詩歌教學中遇到很多困惑,又因為教材中現代詩歌的篇目很少,許多語文老師對寥寥幾首現代詩歌常常簡化處理。這種情況的出現對于現代詩歌的普及、詩歌人才的培養、中國現代詩歌水平的提高都是件令人揪心的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本文試圖在新課程的視野中窺視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一些建議。
一、對新課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我歸納起來,它有三個特點:
1.重體驗。所謂“體驗”,簡而言之是指通過實踐活動來認識事物。傳統教育中,片面放大教育者的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活動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在個人既有的遺傳素質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活動有利于培養和發揮個性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的主體性特征,活動有利于個體潛能的發揮。,在這個越發重視人才創造能力的新世紀,體驗教育無疑是提高學生創造興趣和創造能力的好理念。而體驗教育的核心是情感,這正是新課程理念下整個語文教學應該改進的地方。
2.重對話。概括起來。語文教學中的對話包括文本與人的對話、人與人的對話,文本和人的對話包括閱讀和寫作兩大塊,人與人的對話又包括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兩種。對話,是一種交流;對話,是一種互動;對話,更是一種創造。只有在互動中才能充分調動人的主體性。才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語言素質的提高。這其中文本與人的對話是基礎,人與人的對話是闡發和升華。新課程重對話。在語文教學中就體現為更加重視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使課堂成為師生充分互動、充滿活力的場所。
3.重人文。新課程重人文在語文教材上有集中的體現。在《浙江省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一書中,介紹教科書體例結構時有如下描述:“教科書編寫以專題為基本結構單位,旨在突出綜合整體的恩想,專題名稱旨在對內容起標識性作用。以人文話題為統領,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設置了20個專題。”①語文教材打破按文體編排的體例,改以人文主題為編排體例,是一個創新,對提高學生整體的人文素質大有裨益,避免教育培養出的只是具備一些語文知識的半成品,仔細審視一下過往的語文教育,這樣的教訓難道還不多嗎?所以,使學生的學習既能掌握語文的工具功能,又發揮語文的人文性,這是語文課改為我們指的一條路,也是學生完滿人格建構的保障。
二、對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反思
1.注重傳授知識,忽略了學生的審美主體地位。傳統的語文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詩歌被教師肢解成段、句直到詞,扎扎實實的吃透詩歌的每一個意象成了詩歌教學的終極追求,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指揮下,教師把詩歌課變成了一成不變的詩歌的注釋游戲,學習者的審美主體地位被完全置之一邊。事實上,要感受詩歌的魅力,必須去激發閱讀者作為審美主體的積極性,也就是產生一種發自內心地對詩歌美的愛和迷戀。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早在高中的時候,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西班牙著名詩人洛爾迦(1898-1936)的詩,“在遠方,大海笑盈盈。浪是牙齒,厭是嘴唇”(《海水謠》);“綠啊,我多么愛你這綠色,綠的風,綠的樹枝。/船在海上,/馬在山中,影子裹著她的腰,/她在露臺上做夢……”我就此迷上了洛爾迦的詩。這樣的詩,具有什么意義?它的意義就在于它的“美”,我也因為這種詩歌的美記住了詩歌。我們教詩,就是要喚起學生的審美直覺和審美感受力,如果學生學習詩歌只記住了詩歌《再別康橋》里面涉及的幾個意象,那《再別康橋》的語言的美感和和諧的韻律又會被讀者丟到哪里呢?我們應該相信審美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而“教育”,不過是“開啟”或“蒙發”。
2.注重詩歌的思想性,忽略了詩歌的情感性。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通病”就是偏重于思想教育意義,忽視并脫離了“語文”本身的教育目標。更有甚者,在多年來的慣性作用下,許多人依然習慣于把文學教學、詩歌教學政治化、意識形態化。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但它的藝術生命力已超越了具體時空。它揭示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以及帶有歷史縱深感的悲劇性情感。其中的“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黎明的渴望。但有些教參上的理解就過“實”,認為這句詩“可看做是充滿生機的解放區的象征”。這樣的解釋就大大局限并削減了這首詩的意義。盡管詩人對解放區確實懷有一種向往之心。但詩歌就是詩歌,不能等同于政治圖解的文字。
詩歌除了情感什么都不是,這樣的說法有些絕對,但卻道出詩歌的一個本質特點,它是情感的文字載體。如新課程所選的穆旦的《春》、舒婷的《神女峰》、馮至的《蛇》是對愛情的抒發,而昌耀的《河床》、洛夫的《邊界望鄉》、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是對大地、祖國、母親的依戀和熱愛,即使郭沫若的《天狗》也充斥著激情和變革的動力,任何詩歌都不能跳出情感的圈子。所以在語文詩歌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實現詩歌教學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3.詩歌觀念落后,解讀方法單一,忽略了詩歌的多維解讀。詩歌的解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的事,但現在的教師解讀方法普遍單一,和教師以往的知識結構、師范教育的偏差和視野狹窄有關。現代詩歌的發展速度是很快的,從19世紀古典主義詩歌,到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到現在后現代詩歌,詩歌的方法和理念突飛猛進。就在國內,詩歌以朦朧詩為現代詩歌的發軔。80年代后朦隴詩的崛起,非非主義的崛起,各種詩歌民刊的流行,到第三條道路,或者詩歌、北回歸線詩歌、自行車詩歌等詩歌文學潮流的此起彼伏,現代詩歌在理念和方法是有了長足進步。而反觀我們的教師,忙于應試教育而無暇顧及現代詩歌運動,更不用說必要的文學創作,這就給教師教學現代詩歌帶來很多現實的困難,這一切也不能都怪老師,都是我們的教育體系惹的禍。 傳統詩歌講意境、講氣和術、講情景交融、講詩言志,而現代詩歌涉及的范圍更廣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入詩。口語、書面語都可入詩,通感、矛盾修辭、反諷都可入詩,詩歌的隱喻、嬗變、悖論、解構、復沓、幻想、戲仿、博弈、荒誕、極簡等一些新的寫法層出不窮。這需要所有語文老師努力學習,也需要教育培訓部門加強研究和培訓。而同一首詩以往教師的解讀往往限于教參和教輔資料,這勢必造成教法的單一,解讀詩歌方式的單一,比如詩歌《再別康橋》,幾乎所有的教科書,“康橋”被解釋成“大自然”和“母校”的象征,然而只要深入閱讀詩歌,我們會發現“康橋”被賦予了更深的內涵。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母校了,它的美,也不是一般意義的美。詩人在這里,已經把康橋當作自己靈魂的一個棲息地了,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甚至我們再深入理解,康橋是西方文化的一個象征,作者對這種以英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既有留戀,又有對故園文化的思念,所以他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一整代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4.詩歌教學可持續性差,忽略了從學生興趣人手,培養讀詩和寫詩的習慣。詩歌也需要可持續的發展,這發展的源頭就是寫作,任何一個寫過詩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會記住詩,不管他以后生活中需不需要詩。詩歌只要寫過,就已經流進你的血液里了,是洗不掉的。所以我教詩歌。首先要求學生試著寫寫詩,有了這一次初啼,他們就能理解詩歌了,知道寫詩也是件不難的事,這種體驗很重要,為什么呢?因為以往我們的語文教學已經把學生和詩歌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使學生覺得詩歌遙不可及,不僅老師覺得詩歌難,學生更覺得詩歌拒人于千里之外,要想讓他們覺得詩歌可親可敬可愛,絕對不可能。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寫詩,走出這一步,一切就事半功倍了,不是嗎?我現在教的高一的兩個班,就有很多學生在寫詩,有的寫古詩,有的寫現代詩,個個樂此不疲。一個喜歡詩歌的人,一定是一個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人。我會繼續努力,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師去傳播詩,傳播美的藝術。
三、一些建議和體悟
1.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多讀詩歌,中國是個詩歌大國,無論傳統詩歌和現代詩歌都有大量優秀的作品,去尋找您喜歡的詩歌。使自己對詩歌產生興趣,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詩歌有興趣。
2.讀讀詩歌的理論文章,這些東西在許多的文學刊物上找得到。用新的詩歌觀來指引你教學的方向,肯定會更讓您教得更放心。
3.自己也試著寫寫詩,對您理解詩歌會有幫助的,對您去給學生做示范也絕對有好處。
4.詩歌需要激情和想象力,要使您的課堂充滿詩意,無形中去感染學生欣賞詩歌的熱情,欣賞文學作品的想象力。
5.鼓勵學生寫詩,不管他初學詩歌寫得如何的微不足道,開始得多么困難,用鼓勵的話去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詩歌的種子是否生根發芽在你的一念之間。
6.讀詩寫詩這些年,我越發感覺到詩歌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它使我有一個可以抒情的窗口,也使我的審美熱情不斷。創造激情噴發,詩歌是我的好朋友,也希望它能成為所有語文老師的朋友。
參考文獻:
[1]《浙江省語文學科教學指意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沖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李天靖,陳忠村,《波濤下的花園——中外名家現代詩技法鑒賞》,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