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倡導在合作中學習,課堂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一種重要的途徑,本文詳細論述了討論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里有哪些問題和誤區需要超越等。
關鍵詞:課堂討論 合作學習
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從很多課改名校的經驗分析,只有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的思維才會被激活,才會主動而深入地建構知識,實現三維目標。為了創造良好的課堂自主學習氛圍,還需要學生間的合作和討論,發揮兵教兵的作用,提高學習的效率。討論的作用有哪些,它在哪些方面促進了自主學習,有何誤區和困難呢?
一、組織討論,多元互動,有利于知識與技能目標的掌握
有位家長反映說,自己學會的東西終身不會忘記。在討論中,教師和學生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通過互相切磋甚至是爭論,都可以從多方面接受信息,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自己內心深處的疑問,實現深度學習,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材第一單元課題l中的第一個討論題:“在我們的實驗中,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小于1/57紅磷熄滅后瓶內還有沒有殘余的氧氣?”這是個開放性問題?!盀槭裁?”大部分老師都會想到白磷太少或裝置漏氣兩個原因,而有一學生卻想到了燒杯中的水不足集氣瓶體積的1/5,另一學生想到了中間相連的導氣管太長了。老師易受舊教材思維定式的影響,而學生通過討論考慮的比較全面,會想到導管的長短、氧氣本身的量的多少等。像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只要師生共同討論,相互補缺、相互激勵,能很好地促進具體知識的學習和記憶。
二、討論強化了過程與方法,有利于培養多方面的能力
1.培養觀察能力 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性思維的起步器??梢哉f,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創造。任何工作都需要有良好的觀察能力,課堂化學實驗是培養觀察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課外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實踐也是培養觀察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如在學習“氣體的溶解度”與什么有關時,課本運用了三個討論題:
(1)打開汽水蓋時,汽水會自動噴出來。這說明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與什么有關?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會打嗝。這說明氣體的溶解度還與什么有關?
(3)用什么方法可以確定其水中溶解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前兩個生活現象學生在生活中一定觀察到過,現在要用化學知識來討論所見到的現象,并得出結論。通過這個討論題,可以使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各種化學現象,并運用化學知識解釋各種現象。還可以運用氣體溶解度的這個結論。讓學生討論“為什么夏天魚總是接近水面游動?”運用化學知識的原理。對生活中現象進行討論和解釋,有利于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2.培養發散性思維能力
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問題和用多種方法通過不同的途徑去探求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效地誘導學生去“發散”思維,關鍵在于實際“發散點”,而教材上的討論題:“根據燃燒的條件推論滅火的原理?!睂W生可以根據滅火器的種類,選擇不同的滅火方法。這類討論題,放手讓學生討論,就能聯系到諸多化學知識。也可得到很多的好答案。再如:“結合金剛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質和用途,討論物質的性質和用途之間有什么關系?!睂W生討論時會通過石墨的導電性,得出石墨可以用于做石墨電極、電車上的石墨電刷等,根據金剛石的“硬”這一特點,金剛石用來刻畫玻璃、大理石,用于鉆探機的鉆頭上等,最后得出“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物質的用途反映性質這一個結論”。這樣的討論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過程。因此,合理使用這些“討論”不僅使學生加深理解所學內容。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討論有利于激發學習自主性。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形成
學生的學習動力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明確的學習目的;二是濃厚的學習興趣。由于社會的變遷,生活條件的改善,一些中學生的學習毅力也變得越來越脆弱,學習興趣就成了他們搞好學習的關鍵利用青少年強烈的好勝心理,讓他們參與問題討論認真鉆研去獲取知識,通過努力去解決問題,當他們求得知識后,這種勝利者心理得到了滿足,因而增添了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習動力。如教材中第八單元的第一個討論題:“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和表8一l所提供的信息,并查閱有關資料分析下列問題?!边@些題目并不難,學生愿意討論,討論的結果帶有規律性,就容易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成就感”。再說,討論過程實際上就是應用化學知識及方法去解釋或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可以直接領悟到化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和學習中的應用。如第十二單元的一個討論題:“裝飾品的聚乙烯塑料袋應如何封口?電木插座破裂后能否熱修補?”利用所學的知識很容易解決的問題,只要學生感覺到所學的知識有用,學習興趣就會倍增,就有了新的學習動力。
四、正確處理好教師“導”與學生“學”的關系
教師“導”與學生“學”的關系就是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因,外因要靠內因起作用,為了保證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中學生思維活躍。不受傳統的定時思維束縛,敢于標新立異。在討論中,學生隨時都可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對這些問題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如在溶液這一單元中的“溶液在生產和科研中具有廣泛的用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庇械膶W生指出“用洗潔精洗碗,就是洗潔精溶解油污形成溶液的過程”。對于這個問題,我并沒有馬上表態,而讓他們相互補充或爭論,并參與了他們的討論。經過爭論一番后,我再解釋其中的原理,也為后一部分內容的學習起了鋪墊的作用。在討論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討論的骨干力量,讓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去帶動學生,讓學生去激勵學生。但教師絕不能放手不管,要仔細聆聽,從學生的發言中捕捉一些新的哪怕是錯誤的信息給予及時的評判和解釋。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五、討論過程中操控好課堂紀律
雖然走進新課程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教師長期以來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了平等參與中的首席,但也不能在討論過程中放任自流,討論的主題偏離課堂的內容。在化學課上可以幫學生分好討論的小組,每次討論學生就會自動組合在一起。學生在討論時也離不開自己的獨立思考,只有獨立思考成熟以后,在集體討論發言時才會相互影響,更利于形成良好的學風,拓寬學習內容的覆蓋面,學生考慮問題會更全面、更周到。
六、對于討論結果的處理
討論問題時,學生對問題積極的思考、分析和辯論后,他們最關注的是教師對自己的見解或結果做出的反映。因此,教師有必要及時總結,總結時既要對學生的見解進行分析。充分肯定他們的正確方面和科學結論,又要講清學生的思維過程,最后還要有利于知識體系的形成。如討論“分析、歸納上述幾個酸、堿、鹽之間的復分解反應,它們的生成物有什么特點?”可以幫助學生歸納出酸、堿、鹽之間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討論”使學生受益良多,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一改以往課堂中灌輸式、接受性的被動學習為生動的主動學習。另一方面,教師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有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著,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參與者,扭轉了以往教師壟斷課堂一切的局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呈現出了生命活力,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有了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