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突出強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生物學教學中如何既有效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注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是當前生物學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教學實踐中,本人將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理念引入到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講究教學策略,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成功走進科學的探究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重視問題情境設計。引領精彩問題思緒
1.根據心理特點,創設學習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初中學生一般都有這樣的心理特點: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特別是對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現象很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應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創設探究學習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探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并樂于接受自己或別人探究、發現的結論,采取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在整節課中不斷進行問題情境的設計,把學生引人“提出問題—探究發現一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從而使學生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情緒,激發學習興趣。制造知識的矛盾沖突,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2.情境誘導實驗,提高探究能力
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有許多活動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的。這要求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多創設趣味性較強、學生易于進行實驗探究的問題來誘導學生,激發其探究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動手實驗。親身體驗,既主動獲取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習能力。
在生物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科學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激勵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學走出教室、走出校園,使之融于絢麗多彩的自然界、融于無處不在的日常生活中、融于日新月異的當代科技。
二、利用網絡教學環境,構建自主探究方式
網絡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與同伴交流合作研討問題的能力。例如:教科書中比較簡單地介紹某一生物知識點時,教師講解學生還難以理解時,教師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量豐富、適合學生自學的網絡環境,設計探究課題,讓學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學習《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這節課時,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酸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酸雨對環境會造成什么危害?我們該如何預防和杜絕酸雨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等,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自主查找所要的資料、圖片等,從而對防治酸雨現象也提出有效措施,并對這些措施進行認真地分析和比較,找出各自的優缺點。最后提出用怎樣的方法來測定空氣中的SO2,學生相互討論研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
多媒體輔助探究教學。其圖文并茂、充分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打破了人們在認識自然界時空上的限制,使學生時刻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網絡與課堂教學有機的結合,既增大課堂容量。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和探索問題的興趣。這樣學生對生物現象、生物規律等的理解和掌握將經歷“好奇一不滿足—求知欲望更強烈”的和諧過程,學生的思想和情緒會自覺融入到問題中,學生也從中可以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可見,構建網絡環境,把網絡作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學生會有更多的動手、動腦和思考機會,從而進行主動探究學習。
三、營造和諧課堂氛圍,實施發展性學習評價
1.和諧的課堂氣氛是探究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教師的提問要想引起學生的大膽探索與回答,需要教師用心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會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會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并把心融入到主動探究學習的活動中去。實踐表明,教師提問時,如能關注、滿足學生的補償心理,會促使課堂氣氛變得和諧、融洽,教學便能達到雙贏效果。例如,當學生一時回答不出問題時,教師不要立刻對其作出評價,可以給他一個臺階下,換一個相對較簡單的問題,給學生再次表現的機會。如果問題過難過大,教師可利用探究提問序列性的特點,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將它分成若干較易較小的問題,引導學生逐一回答。這既可使學生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又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讓課堂充滿生機,使師生雙方始終處于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寬容的環境中,同時形成“伙伴”關系,雙方互相接納、互相理解、互相敞開,從而達到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真正擺正了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2.發展性評價對于調動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良好的探究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1)及時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時刻關注著自己,關注自己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與態度。及時的評價能使學生經常反思自己,矯正自己,還能使其在教師對同伴的評價中獲得比照與提高。
(2)合理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重結果而輕過程,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其評價的依據就是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程度、貢獻程度、學習態度、情感價值體現、方案設計、實驗報告、課堂提問、書面測試等。實踐證明,合理的評價方式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平時參與學習的每一個環節的積極性,受到學生普遍的歡迎。
(3)公正評價:學生通過努力,在探究性學習所取得的哪怕是點滴成績都需得到教師的認可與肯定,教師絕不能厚此薄彼,只見大森林,不見小樹林。
(4)鼓勵評價:教師以認真的態度,欣賞、褒揚、肯定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讓學生在鼓勵中不斷獲取自信,不斷探究,不斷成長。
(5)多元評價:采取個人與小組評價、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等多種方法,突出評價的鑒賞、導向、激勵功能。促進學生相互學習,讓學生的探究性行為沿著科學、正確的道路前行,培養學生善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和恰當評價他人的能力。并且讓學生在評價中獲得成功的滿足。
四、余留課堂探究韻味。延續課外探究空間
理想的教學不應僅僅是滿足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每節課或每段知識結束時,教師應設法在學生心理上留點余味。可以為以后的課堂教學蒙上一層“神秘面紗”,使學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終主動參加探究活動。在《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課堂教學中設計探究活動“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課后讓有興趣的小組對其他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進行進一步的探究。這一環節既是對探究成績的鞏固,同時又是吸收、內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其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探究活動中獲取的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個過程不一定強求學科知識,重要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探究性學習活動并不是全部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課程目標。一切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能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都應該提倡。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C],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2]關文信息課程理念與課堂教學行動策略[c],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
[3]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
[4]汪忠,劉恩山,生物課程標準解讀[c],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5]王永勝,生物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
[6](美)W,James Popham;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促進教學的課堂評價[c],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1.
[7](英)斯特林(sterling,s),王民等譯,教育的可持續發展[c],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