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的反饋,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本文嘗試通過靈活化的作業方式,層次化的作業要求,生活化的作業內容,開放化的作業評價等形式。讓學生的作業精彩起來,使學生在作業過程中激發學習知識的愿望,提高道德踐行的能力,從而體驗收獲的喜悅。
關鍵詞:新課標 作業 設計
新課標下的《歷史與社會》課程開設,“目的在于把全體學生培養成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不但引導學生綜合地、整體地認識社會,逐步形成真實而全面的社會生活觀念,而且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奠定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外,更需要適當的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過程,不僅可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因此,在傳統的作業布置的基礎上,布置切實可行的作業,讓學生的作業逐漸精彩起來,使學生樂在其中,有更多的收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筆者采用以下方法。
一、力求作業方式的靈活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作業方式的靈活化,具體是指作業的布置、完成的時間、完成的形式等方面應該是靈活多變的。新課程改革突出了“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的育人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這不僅使課堂教學改變了以往風格,而且使學生的作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完成的形式也可以選擇一般書面作業、口頭作業等。在作業的完成方面,以合作形式來完成的作業將會越來越多,比如一份調查報告,一場辯論賽,角色表演等都需要由眾人合作來完成。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可長可短,可以當堂或當天完成,也可以是幾天或幾周甚至更長時間完成。學生完成作業的空間可以是開放的,不必局限于作業本上,也可以是家里或者延伸到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中去。總之,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擺脫“做作業是一種負擔…做作業是為了考試考出好成績”的觀念。要讓作業成為學生自己的選擇,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找到快樂。
例如作業本的作業盡量在課堂內完成。或書寫、或口頭表達,書寫歷來被稱作“機械作業”,但“書寫”可要求學生的“思”貫穿于始終,這樣,就能發揮“書寫”的識記功能和習慣培養功能。口頭表達可分步練習。要求整體把握內容,理清知識順序。這對考查學生在知識記憶,如概念、時間、地點、文獻內容等方面特別有效,能迅速發現學生學習的遺漏。有些內容,如學生能否識別重要的名詞術語,能否說出某地的位置,能否說出某兩件事情(或事物)的關系或聯系,是否知道怎樣按照年代順序理解事件,能否歸納、概括事實,等等,經常采用這種作業方式。口頭表達作業可以是老師提問,也可以采取學生互問互答的形式進行。事先分組。第一組出一人,提問第二組任一同學,以次類推,最后一組提問第一組。提的問題新穎,答案合理科學,小組就得分。老師打分,有獎有罰。由于大家都想得分,為了小組的榮譽,便會開動腦筋極力設計題目,想難倒對方,同時,他們還會注意到各組好偷懶的同學。這樣較起勁來,互不相讓,既培養了應變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同時因為減免了課外作業的布置,學生們樂于參與。
又如在完成《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不同角色的相互理解”這課之后,我曾經讓同學們回去之后嘗試就“某一心中很想說又不敢說的話題”召開一次家庭會議,要有地點、時間、參與對象、問題引入、談話過程、效果等詳細的記錄,考慮到有住校生,時間安排為兩周。后來又專門安排了一節課進行交流。有同學成功。有同學失敗,大家一起來總結經驗和教訓,甚至有同學說:“我本來就快成功了,就是因為說錯了一句話,又把我爸給惹火了。以后一定要注意。”從那次作業以后,很多同學學會了溝通和理解,不再把話藏在心里。甚至有家長打電話給班主任,說自己的孩子現在“講道理”了。這樣的一份作業。也能給家長會提供很好的素材,何樂而不為呢?
二、設計層次化的作業要求。滿足學生的不同心理需求
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每個學生對作業都有著獨特的需要,布置不同要求的作業,區別對待。讓全班所有同學都有適合自己情況的作業。這樣可以使不同特長的學生都有事情可做,體會到完成作業后的喜悅。讓具有不同水平、不同個性的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可自主選擇內容,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展示自己、發展個性。例如可以布置“搜集整理型”作業,如今是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如何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快速正確地捕捉、收集、處理信息,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因此教師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類的作業。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之前,可要求學生從書報雜志、廣播電視以及網絡中去搜集與本課相關的風光圖片或介紹資料,把收集的圖片、資料在相應的課堂里展示,讓班里的同學資源共享。其實每一單元的綜合探究都可以用這類作業來完成。也可以布置“角色表演型”作業。在學習了一些故事性較強、情節適于表演的內容時,為了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請同學們自由組合,自認角色,表演課本劇。如,在學習《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之前,為了體現居里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精神,讓學生們分組排練,扮演不同角色,他們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每個扮演者都力求完美地去刻畫人物形象,把人物的言、行、神表現得惟妙惟肖。學生在表演過程中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作業,而且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優秀品質,并且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三、尋找生活化的作業內容。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寬,社會課教學就有多廣。課堂是學生成長的地方。源于學生身邊真實的生活世界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如何讓它們水乳交融,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這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標,生活體驗是學生最直接的感受。在作業中,要讓學生看到所學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是有意義的,而并非在說大話、說空話,并不是學不學無所謂的。可通過作業把學生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使他們能夠應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教材中所講述的道理,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而且會讓他們感覺到“做作業”是一種生存的需要,從而激發了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也可以布置“實踐型”作業,在社會教材中,許多內容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讓學生通過觀察、嘗試等活動,可加強社會認知,提升社會參與意識,促進個體社會化進程。這類作業根據具體內容。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合作的形式。
例如在學過《媽媽的帳本》之后。我讓同學們嘗試記錄帳本,一周總結一次,培養自己合理的消費意識。
也可以布置“觀察積累型”作業,觀察是積累的前提,學生往往會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有著濃厚的興趣。例如剛開始學習七年級(下)《歷史與社會》時,我就曾布置給同學們一份作業:觀察班里同學的日常學習生活,可以是起床,就寢,課前準備,早晚讀,早午唱,上課發言,做作業,勞動等方面,仔細觀察。并作好記錄,時間為一星期。這份作業是為“演好自己的角色”這課服務的,希望同學們在上課時能夠暢所欲言,尋找身邊的榜樣,確立演好學生這個角色的標準。因為有了準備,有了記錄,在上新課時,同學們的發言就具體很多。而且能夠聽出言語中的羨慕和欽佩。可以說這份作業也為新課教學提供了資源。取到了明顯的效果。
四、利用開放化的作業評價,激勵學生不斷創新
隨著作業方式的靈活化和作業要求的層次化,傳統的打鉤打叉只重視知識結果的評價方式將被打破,作業的批改和評價應該也是開放的。《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社會實際與個人生活,使知識不再局限于教科書;評價從追求唯一的、固定的結論轉變為注重個性化的思維過程,從單純的紙筆測試轉變為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因此,讓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夠受到尊重和客觀的評價,能鼓勵學生在作業上的創新。作業的批改方式也可以由老師一個人說了算轉變為學生自評,學生小組合作互評,家長評價等方式。特別是學生自評,“老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審視自己的作業,反思已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由教師給學生提供評價標準,讓學生進行自我剖析和評價。這種方式能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和評價技能,提高他們解決問題和獨立學習的能力。”而合作評價“要求學生觀察、思考其他同學的進步。在評價他人的學業成績時,學生能接觸到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觀點,學會欣賞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擴展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認識。”
總之,我們應該使每一次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讓學生覺得做作業不再是一種負擔,不是為了考試的需要。讓他們在作業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喜悅、幸福與快樂、苦惱與辛勞……讓他們在知識的不斷應用中,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斷碰撞中成長。
參考文獻:
[1]《課程標準(二)》,來源于歷史與社會教學網.
[2]《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