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已成為科技進步的主要標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也使得小學英語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整合成為必然的趨勢。信息技術集圖形、文字、動畫和聲音于一體,創造生動、形象、交互的開放式教學環境,它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語言實踐,使教學效率達到最優化,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英語能力。
一、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小學英語課程的且標就是要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發展需求,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言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在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進行小學英語教學時。教師應成為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多媒體和網絡則是學生在主動學習、協作探索時的認知工具,使學生有效地迭到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最終達到英語課程所要求的各項目標。
二、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英語教學的優越性
那么,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英語教學中有哪些優越性呢?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認識:
1.信息技術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呈現教學情境,能模擬仿真、化抽象為形象、化靜為動,使圖像、動畫、聲音、視頻有機融合,創設出豐富多彩、活潑融洽的教學情境,把生活的實景搬上課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更快地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使小學英語教學更為形象、生動、逼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形成樂學、愛學、會學,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激發求知欲望。
2.信息技術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多種感官活動的綜合運用過程。通過應用信息技術,能夠形象地展現客觀事物的時間順序、空間結構和運動特征。它能集文本、符號、動畫、聲音和圖像于一體,為英語教學創設逼真的視聽效果,將一些抽象或枯燥的概念以及復雜的變化過程和運動形式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教學活動情理交融,有張有弛,這些既生動又形象的畫面、純正的口語以及得體的語言材料無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他們動腦、動眼、動耳、動口、動手,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更準確生動地感知所學知識,使他們的觀察、思維和表達都進入最佳的狀態。
3.信息技術能創造真實語言環境,構建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的整合教學。可以使教師通過設計真實任務型活動,讓學生在完成真實任務的心理驅動下開展語言實踐活動,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接觸足夠量的語言材料,保證輸入量,把“習得”和“學得”有機結合起來,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網絡教育充分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賦予學習者學習的自由,有利于構建自主教學模式,通過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以及其他軟件和硬件的幫助,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自己去探索、獲取知識,培養技能。
4.信息技術能幫助學生構建立體網狀結構的知識體系
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和共享性沖擊著傳統課程資源觀,課程資源的物化載體不只是書籍或教材等,同時也包括網絡以及音像制品等。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學習活動也從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為探究和研究性學習。傳統教學中的用教科書等媒體傳授知識的方式只是一種線性的順序結構,而人類的思維是一種非線性的網狀結構,這就導致了學習過程中知識的存儲方式與思維方式之間存在差異,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運用信息技術能將各種信息交織形成立體網狀結構,從而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系統化。
5.信息技術能促使教師更多地進行教學反思
信息技術的運用需要教師本身素質的提高,對教師本身來說也是—個挑戰。教師在自身的職業發展中,信息技術應是一門“必修課”,教師要選準起點,瞄準目標,不斷探索,勤于反思,使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要。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給我們的學科教學帶來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無窮的學習樂趣,并且提高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但同時也給教師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的整合教學并非是常規教學的全部,也不是每課都適宜使用,如何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如何根據教學目標來更有效地把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之中,使之為教學服務。還有待更多的英語教育工作者進行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