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我國的教育體制正在不斷改革,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是現代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要進行改革。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如何實施中職語文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職學校 語文 教學 改革
中職學校要實現培養技能型實用人才的根本且標,文化基礎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必須要進行改革,這也是職業教育本身之特點與語文教學內在規律的當然要求。那么,應當如何去改革中職語文教學。切實為中職教育服務呢?筆者對此進行了研究。
一、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見解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創新。創新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局限于書本,不盲從于權威,不依從于常規,而是將現有的知識作為基礎,根據實踐進行獨立思考,通過大膽地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與新思路,創造出和諧而活潑的氣氛,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切實得到發展。專制的課堂氛圍會給師生之間的交流造成障礙。學生唯有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對此,語文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讓他們能自由自在地大膽質疑,充分滿足其表現的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之中,積極探索與創新。可以說,學生的各種說法都是很有創造性的,因為這是學生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一旦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們暢所欲言,那么課堂氣氛就變得十分活躍,這樣就能達到一種意料之外的理想效果。當然,尊重與鼓勵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并不等于放任學生隨口亂說。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有所不同,對于一件事、一個事物的觀點,常常會存在差異,有時甚至會大相徑庭。正是考慮這種差異,隨口亂說只會養成不負責任的不良品質。所以。教師在積極鼓勵學生表述自己的個人觀點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用一種負責任的學習態度,發揮其敏捷的思維能力,使回答富有意義,有利于學生自身的提高。
二、形成有效的語文課程體系
在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中,要通過社會調查、跟蹤來預測社會發展動向,明確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把握機遇所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與素質。要在專業建設中通過廣泛深入的市場調研,明確各專業學生各自的培養目標。要根據崗位層次的要求積極穩妥地開發課程,構建出良好的課程一體系。比如,可以將語文教學分別設置成文本閱讀、應用寫作、口語及書法等四個不同的模塊,并分別在四個學期內完成。考慮到閱讀教學的學時量最大,可以在前三個學期內完成,并將《口語》和《應用寫作》作為獨立課程,結合校本教材與地域特點確定學習的時間。為了讓學生接受更為全面的語文教育,可以嘗試將語文課程和相關專業進行綜合化設計。確保文化課與專業課程的基礎性,為學生樹立扎實的專業文化基礎。
三、強化中職語文技能訓練
讀寫結合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它正確地反映出語文學習的必然規律,體現出語文技能訓練是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辯證關系。因為語文教材是由一篇篇各自獨立成篇的不同文體、風格的文章所組成的,應當說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通過對語文例子的逐個分析與研究,讓學生逐步了解到語文學習的本質,從而熟練地運用語文學習的技能。也就是說,中職語文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從個性到共性的發展過程,語文教師使學生通過對各具特性的例子剖析,達到舉一反三、順利掌握語文學習工具,完成由讀到寫的全過程。目前,許多中職語文課往往讀是讀,而寫是寫,閱讀時不考慮到寫作,寫作時不依靠閱讀。讀與寫成了相互毫不相干的事情。為更好地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學習技能,應當將兩者相互結合起來。不斷發揮讀與寫的雙重職能,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加強學生說的能力。開展讀寫結合的一個共同點是進行思維訓練。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圍繞教學目標來理解教材,從而讓學生深入到課文之中,促進了知識的內化,挖掘了說寫的素材。在閱讀教學中的作品時,讀者首先所能捕捉到的,往往都是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當中職學生的內心體驗和作者的理解、感受相互撞擊之時,就會產生分析自身經歷或生活的欲望,產生抒發與表達自身感受的強烈愿望。于是,潛在的寫作激情就這么進發出來了。比如,《故鄉的榕樹》是一篇描寫思鄉的文章,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家鄉的某人某物,這就是開展寫作訓練的契機。教師在上完這一篇課文之后,就可引導學生進行以下內容的構思訓練:①你的家鄉有哪些令你難以忘懷的景物?②家鄉有哪些令你難以忘懷的人?③你的家鄉有哪些特殊的風土人情?通過這樣的訓練,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
總的來說,中職語文作為學生重要的技能工具,已經在實踐中證明了它的重要價值。對于中職學校來說。與專業課程相-比,語文還是一門容易被人忽視的課程,這就需要正確定位語文課在中職教育中所具有的地位,認真處理好語文課之中的各個環節,實現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余愛民,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應實現四個轉變[J],職業教育研宛2009(1).
[2]黃清將,淺談中職語文教學改革[J]_當代教育之窗,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