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游戲、綜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的三個核心理念。幼兒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生理、心理發展水平的局限,決定了對幼兒的教育不能是一種灌輸式或強迫訓練式的教育,而必須是一種更為自然,更為符合幼兒年齡特征的教育,即生活化的教育。
如何讓主題活動在農村幼兒園綻放異彩,我嘗試將主題活動與幼兒生活融合起來,使幼兒每進入一個主題,都能保持很高的積極性。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幼兒更廣泛地認識了生活的豐富,更深刻地體驗了生活的精彩,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對新生活的追求。
一、關注生活。生成主題網絡
幼兒的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無論是幼兒生活常規的建立、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還是體驗與教師、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都不能脫離幼兒的生活。
我們知道,幼兒的學習在很多情況下發生在且常生活活動中,他們的學習是籠統、綜合、整體性的。一次秋高氣爽的中午,組織幼兒散步,當孩子們看到一些花時,不停地迫問:“這是什么花?”“它的顏色為什么不一樣呀?”花對于他們來說,不僅意味著顏色,還意味著美。這里難以區分出是植物擎:物理學,還是美學。根據幼兒的提問,我們在原有的網絡圖《秋天》中,又延伸了—不分支,增添了新的內容,幼兒獲得了新的知識、新的發現。在主題活動中,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表現也比較大膽,有時也會受到年齡的限制,主動生成活動的能力還不夠,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走進幼兒的生活世界,傾聽他們的心聲,細心觀察孩子在自發、非正規活動中的表現,及時發現與捕捉教育契機,生成有價值的主題內容,拓展主題網絡。并使之豐富和完善起來。
二、體驗生活,實施主題活動
農村幼兒的生活同樣是豐富多彩的。是一種實踐,一種參與,也是一種體驗。 小班新生入園,由于是平生第一次離開父母的保護獨立面對新的環境、新的面孔,他們內心焦慮不安,找不到感情寄托,哭鬧不止。于是,我們實施了“我上幼兒園”這一主題,幼兒通過參觀環境、介紹自己、認識標記、大帶小一系列的活動的開展,認識了新的朋友,熟悉了新的環境,適應了新的生活,并融入了這個充滿歡歌笑語的大家庭。在開展的一系列的主題活動中,它的內容均來源于幼兒的生活,需要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去感悟、體驗。使他們親歷一感受、體驗“生活世界”的種種生活,親為一投入、參與“生活世界”的各種實踐活動之中,因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育百科全書,在“生活世界”中,他們會學到各種知識,獲得各種經驗,掌握各種能力。
三、美化生活。創設主題環境
主題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環境是為主題而創設的,而主題必須依靠環境才能更深入,更具體地開展。主題環境的創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自始至終貫穿著整個主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隨著主題的不斷深入而逐漸豐富的,每一步都是孩子經驗提升的體現,每件作品都是孩子學習參與的寫照,每一次成功都凝聚著教師和孩子的智慧、勞動和創造……在《秋天》這一主題中,我們把網絡分成幾大塊,根據氣候和具體情況分塊逐步實施。帶領幼兒去戶外采擷秋景,收集各種樹葉標本、種子、蘆葦、水稻、小麥等農作物,進行樹葉拼貼。果實組畫,或栽種、懸掛在教室里。收集多種水果、干果。用皺紋紙、粘貼紙、水果包裝紙進行裝飾。成為生動活潑的水果娃娃。陳列在教室中。把幼兒畫的楓葉、銀杏葉,彩色碎蛋殼、皺紋紙團、蠟光紙粘貼的水果剪下來,和廢舊報紙做成的樹枝結合,布置成秋天的樹,豐富了主題,美化了教室環境。
四、創新生活,家園合作拓展主題內容
大多數的農村家長已開始關注幼兒園的教育,我們注重做好對家長的宣傳工作。宣傳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各自的優勢,并發揮各自的優勢,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發展。在我們實踐的很多主題網絡活動中,都少不了家長的配合,正是有了家長的熱心幫助與支持,才能使我們的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使我們的活動日益豐富。如:在《我上幼兒園》這一主題中,就要求家長能放手,相信我們的工作,讓孩子勇敢地面對新環境、新生活。在《秋天》主題中,需要家長和我們一起收集樹葉、水果,利用假期帶幼兒外出尋找秋景。在《有趣的圖形寶寶》主題中,利用廢舊瓶罐、盒子、鉛絲、泡沫等,將廢物變寶,創作出新的作品等等。在這些活動中有材料的提供,有知識的準備,有成果的展示,獲得的這些知識、經驗、成品都可適用于幼兒的游戲、生活之中,從而創造出新的生活,新的精彩。讓家長投入到孩子的活動中來,成為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伙伴,共同分享生活的樂趣,激發創造生活的熱情。
精彩源于生活,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心感悟兒童,努力追求教育之于兒童的最高境界—帶著對兒童的了解、關愛,帶著人格的魅力和靈性,像尋找珍貴的金子一樣去發現與喚醒兒童的潛能,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讓孩子在生活和主題的融合中精彩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