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們對于事物的直接的態度、體驗”。美國學者諾爾曼·丹森曾說:“沒有情感,日常生括將是一種毫無生氣、缺乏內在價值、缺乏道德意義、空虛乏味而又充滿無窮無盡交易的生活。……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必須是一個有情感的人”。
加強中學生情感教育的問題,早在六十年代就為美國學者所重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指出:“我們必須積極致力于培養和提高自身及下一代的情感智商及社會能力,我對中國讀者也提出同樣的建議。中國的父母向來擅長督促子女在學習與事業上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在現代社會中,人生成功所需的不僅僅是學業優異,還有更多其他方面的能力,高情感智商將幫助人們在成功之路上遙遙領先。”
語文課中的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文章時。通過情感的內化過程,逐步提高學生內心感情體驗的素質和水平,以促進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目前,我們需要注意情感教學中忽視基礎情,架空理智情的現象,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對孩子的教育要從具體認識人手,如果一個孩子連他的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因此。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并充分揭示語文課中所蘊含的基礎情感因素。創造一個具體的、切近學生天性的情感融融的學習氛圍。
一、在朗讀、美讀中激發情感
朗讀,即放聲地聲情并茂地誦讀。把作品的感情表達出來。朗讀時不但要動口,更要動腦、動情,感受著文本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體驗著文本的情感美,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體驗。朗讀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可以生動再現所繪之景、所敘之事、所抒之情、所議之理,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不僅在思維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不僅如此,張志公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指出:“朗讀應有基本要求、進一步要求、較高要求……較高的要求是顯示出文章的風格神采”。黎錦熙先生則把讀分為“疏解的讀法、論理的讀法、審美的讀法”。我們應提倡審美的讀法,即美讀。
美讀是一種高層次的語文閱讀方法,其目的在于傳達語文所蘊含的美感,讓學生能夠領悟情感,引起共鳴,從而發展語文閱讀能力,葉圣陶先生強調學生閱讀時的美感感受,不僅要對課文的內容“理智了解”了,更在于“親切地體昧”,從而“與作者的心靈感通;達到對作品的美感共鳴”,他因此強調閱讀時自身的情感感通作用、共鳴作用,對課本的認識,是要感受為鮮活的情感流動,同時又是學生閱讀時的情感流動,所以美讀是豐富學生情感,提高閱讀能力的一種最重要的教學方法。
二、在教師的引導中領悟情感
文學作品用語言文字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生活畫卷,這些畫卷應該說是鮮活的、生動的,但是它又是以僵化的毫無生命感可言的一個個文字表述出來的,它的感人的力量就無法直接發揮出來,必須經過讀者的解讀加工創造,將這些靜止的毫無色彩動感可言的文字,破譯成豐富多彩的充滿活力的生活畫面。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必須充分發揮想象,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方可與作者產生感情世界的溝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情感共鳴,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學會引導學生,一邊讀著文字,一邊想象著它所描繪的情境,作者描繪到哪里我們就跟著想象到哪里。
例如朱自清《春》中描寫的“春花圖”:“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面對朱自清所描繪的生活畫面能夠做到設身處地、置身其中,在這段文字中有視覺想象,感受桃、杏、梨爭芳吐艷的情景,欣喜之情呼之欲出;有味覺想象:花味甜,感受甜美的感覺;有聽覺想象:蜂飛蝶舞,多么美妙。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到碩果累累的情景,豐收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感受到春的氣息,春的生機,春的希望。激發起學生對春的熱愛之情。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調動情感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朐有境,入境始與親。”從心理的角度來講,情感總要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因素對人情感的產生起感染作用。學生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加上知識也相對有限,教學中如果僅僅依靠文字敘述,很難將文章的意境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因此就需要在教學中根據文章內容創設各種直觀情境。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再現情境,也可以通過音樂渲染氣氛等,將強化知識與陶冶情感有機結合起來。這樣一來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了,學生們在圖像、聲音等直觀的情境中感受文章的情感,課文知識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印入了學生的腦海中,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乃至全部心靈,悟出文章的真情、真意,從而激發學生情感。
教師創設的各種情境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取各種知識,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教師在充分掌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創設與文章意蘊相符合的情境,引導學生陶醉于其中,品味其情韻,從而領悟文章的真情,激發學生情感。
總之,積極的情感是照亮學生全面發展的光源,而語文是充滿情感的沃土,只有師生心心相印。情感相融,才能真正感受語文的魅力,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