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考中歷史所占分值很有限,這就使得學生普遍不重視歷史的學習。為了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也為了終生發展,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那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明確學習歷史的意義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學習歷史。要讓學生知道學習歷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只有當學生明確了學習歷史的意義時,他們學習內驅力才能增強,才會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創新歷史教學的手段
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創新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營造教學氛圍,使歷史教學妙趣橫生。
1.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可幫助教師形象地重現歷史原貌,讓學生重溫歷史,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們容易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使學生覺得學習歷史是輕松愉快的;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相關的歷史知識,使他們覺得學習歷史是有用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三、用足歷史課程的資源
1.有效地利用直觀教學資源
(1)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地圖冊、教材插圖、彩圖、歷史掛圖等多種直觀形象化教學資源進行教學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習更易理解和記憶,引起學生興趣。如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時,我指導學生看教科書上的插圖《時局圖》,在分析了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等多種手段。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后,向學生指出圖上鷹、蛇、熊、狐貍等動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以及它們肆虐橫行的地域范圍,從而使學生對帝國主義國家占據中國大半河山、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有了直觀、形象的了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激發學習興趣。
(2)音樂通過對樂音有組織的安排構成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感情。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景,創造氣氛。音樂是用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的,都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具有時代的氣息。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許多相關的革命歌曲。如《長征組歌》《南泥灣》《松花江上》等。在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應充分運用這些革命歌曲。如講“九一八”事變時,可先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曲,要學生體會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感情。通過聽歌,學生深深感受到了當時東北人民對故鄉的眷戀和被迫背井離鄉的悲痛之情,完全陷入到所創設的情景之中。通過內容的學習,學生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并對東北三省的淪亡、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認識。這就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2.善于挖掘現實生活資源
要善于結合現實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聯系現實是為了說明現代事實的歷史根源,培養學生“以古鑒今”的認識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應抱著對社會、對民族、對學生的終生發展高度負責精神,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