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式”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模式,它可以解決學習中一些有分歧有爭議的疑難問題,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理念,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大有不合作討論不成課堂之勢,但較多的教師操作時存在一些誤區,因此我們只有對此進行深入的實踐反思,才能正確有效地實施“合作式”學習,培養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語文教學 “合作式”學習
現在,無論是公開課、觀摩課或是隨堂課。我們都會看到:老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三五成群分成小組討論,然后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這種模式隨時可見。我們稱之為“合作式”學習。
“合作式”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模式,在解決一些有代表性的或有分歧有爭議疑難問題時,我們多采用這種方式。如今它好像已成了所有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甚至成為評價課堂優劣的一個重要尺度??墒?,在這熱熱鬧鬧形式的背后,是否存在這一些令人思索的問題呢? 在不斷的實踐反恩中,我發現“合作式”學習雖可幫助學生解決疑惑消除分歧,但確實也存在著一些誤區。
一、只注重合作的形式。而忽略了個人的思考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還沒有時間獨立思考就組織討論,這樣的討論勢必是空洞沒有實質內容的。
二、小組成員的組建過于隨意。且無分工
現在“合作式”學習,大部分教師采用以鄰近位置組合小組的方式,很少會關注合作小組中成員的搭配。這種組合隨意性很大,小組是否能有效完成合作交流的任務不得而知。一個好的小組要有組織能力強的同學來進行組織討論,要有見解獨到、思維敏捷、邏輯性強的同學及時對大家的討論進行升華,要有能夠容忍等待別人發言的同學來矯正補充,而那種為了方便而臨時隨意拼湊的小組必定難以達到這些要求,從而使合作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合作式”學習容易形成意見領袖
所謂意見領袖,就是每個合作小組只有學習好的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或者只有學習好的學生的觀點才有機會展示,他們的意見或觀點往往成為組內的主流意見。這樣容易滋生其他學生的懶惰思想。
四、選擇問題太過隨意
什么問題該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只有當個體遇到沒有辦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時,才會有強烈的與人合作的愿望,才會認真地傾聽他人的見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課堂上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的、很有必要討論的問題卻少之又少。大多數討論的問題,是教師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設置的,只是給學生有一個可以說、可以聊的話題而已。比如:一次《記粱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公開課上,授課老師讓學生討論梁啟超的性格,這樣的問題,應該注重學生個人的思考,我認為是沒有合作討論的必要的。
五、“合作”給評委看
一些老師片面地認為,如果沒有討論,沒有合作,課堂就會沉悶,課堂環節就不夠完備,就很難贏得評委老師的青睞,不能算是一節成功的公開課、觀摩課。 針對以上誤區,我認為在實施“合作式”學習的時候,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合作式學習要建立在個人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
提出問題后,先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形成個人見解,這樣,在討論時,他們才能有話可說,有的放矢。
二、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
學生只有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興趣,并僅憑自己的力量難以完成時,才會有合作學習的強烈愿望,合作學習才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實施的可行性,所以,合作式學習的目的。就是在學生產生疑惑,出現分歧的時候,教師為其提供一個討論的平臺,一種交流的氛圍。如:在學習《屈原列傳》時,有學生提出,屈原為一個昏君而投水自盡,這不是愚忠嗎?學生既然有此疑惑,我就讓他們討論,我們將如何看待屈原的死?在討論中,在爭議中,學生越發能夠理解屈原身上的愛國精神。
三、重視對合作式學習內容的選擇
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認真備課。所創設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討論價值,并且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學習《老人與?!芬徽n,可以讓學生討論:老人在海上歷經磨難,同鯊魚斗爭了那么多天,最后帶回的只是一副魚骨,他這樣做是否值得?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讓學生深層次挖掘作品的內涵,懂得了老人精神的偉大。
四、教師的指導要明確,要有針對性
一堂好課永遠離不開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在合作式學習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問題生成,這就需要教師高超的預測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如在學習《邊城》時,學生在合作探討作品體現的人性美時,有同學就產生了疑惑:如此純樸、善良的地方。為何會出現非正常死亡,離家出走,愛情破滅的悲劇。于是我因勢利導,讓學生深入分析釀成這出悲劇的原因。學生把它歸結為封閉、落后社會的封建宗法及買賣婚姻制度,這似乎已經完全把握了悲劇的全部成因,但我更深入地引導他們分析在這場愛情悲劇中人物心理所起的作用,使學生明白了邊城人民純樸健康的人性下潛藏了幾千年心靈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如果老師沒有深入地研讀作品,預設問題,像這些課堂上隨時生成的問題,一下子是很難應對的。
五、合作的過程要有實效性。要注重個性的參與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關注一下組內的弱勢個體,關注他們的觀點及想法,因為在合作式學習中,優等生往往有更多的表現機會,而弱勢學生恰恰容易被忽視,所以對他們的關注與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最后匯報結果時,代表不能老是一個學生,應該要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每個學生都參與合作,才是踏實的合作,才是有效果的合作。
現代社會離不開合作,學習也一樣,在合作中感受別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改變自己在認知上的單一性,更好地完善自己對事物的認知,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這才是我們實施合作學習的初衷,更是新課程標準指明的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者簡歷:王全志,男,1969年生,1991年畢業于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學一級教師,現為河南省滎陽市第三高級中學語文學科備課組長、教研組長,一直從事高中語文教學與研究,河南省優秀高考評卷員,鄭州市、滎陽市教育教學先進個人,鄭州市文明班主任,鄭州市、滎陽市優質課獲得者,榮陽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省市優秀輔導獎獲得者,多篇論文在省市論文評比中獲獎或在CN刊物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