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學生認知音樂的過程分析
1.學生對音樂的感性認識
要培養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首先就要使學生對音樂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這時不能要求他們去刻意理解很多,只要能大致感覺到音樂的好聽、不好聽、憂愁的、歡快的、興奮的、悲痛的、激動的、平靜的等情緒,就可以加以褒獎。因為對音樂的初步感知是進一步理解和學習音樂的必要條件。我們看到許多學習音樂的孩子,每日苦苦訓練,從基礎音階開始,一直到掌握了非常高難度的技藝,卻從音樂中得不到任何美的享受。這實在是一種令人難堪的局面。難道我們的學生學習音樂僅僅是為學音樂而學音樂,為找一口飯而學音樂嗎?在此,我們認為培養學生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只要有了興趣,他們就會喜歡、熱愛或者酷愛音樂,就會為學習音樂付出他們的努力。
2.學生對音樂的理性理解
人類從事音樂活動以來,人們在大量音樂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對音樂規律的認識。并且一代一代地把它留傳下來,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音樂理論就是這樣形成的。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把前人總結出來的理論形象生動地返還給學生。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如何才能避免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如何才能把音樂規律的本質教給學生?在現在的中小學、大學里照本宣科的老師比比皆是。但是,要作一個好的音樂教師,就是要把復雜的理論簡單化,把原本從音樂實踐中總結,抽象出來的理論再復原到音樂中去。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唱、能彈,具有理論的歸納和演繹能力。
二、中學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
1.唱歌是音樂教育的敲門磚
歌唱是人類音樂活動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容易人手的一種音樂學習方式。聲帶每人都有,這種“樂器”隨時隨地人們都攜帶著它,也沒有什么成本。人聲也是最人性化的樂器,用它來表現,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是沒有其他樂器可以比擬的。古人早就說過,當人們覺得用語言不能表達的時候就要用唱來表達。在我國許多地方,唱民歌是他們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在學校里,學習唱歌可以培養學生的模仿能力、表現能力,并且可以從歌唱中領悟人生,學習很多有用的知識。所以,學習音樂從唱歌開始,具有較好的效果。
2.樂器演奏在音樂教學中的獨特功能
當人類學會使用工具以后,那些工具不但是他們生活、生產的必須物品,同時他們創造性地把這些工具變成樂器。起初是一些簡單的可以敲擊的打擊樂器,后來人們造出了許多專門的樂器。這些樂器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和人們的音樂情趣。歷史上,前人為我們留下了無窮無盡的器樂作品。因此,當唱歌不再令人滿足時,學習至少一件樂器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學音樂教學里,我們可以使用學生們容易接受、簡單易學、價格便宜的樂器來讓他們領略樂器演奏的微妙。
三、中學音樂教學的一般規律
1.教師在大量占有教學資料的基礎上才能起到教學的主導作用
中學音樂課程的教學不是鋼琴的教學,教師要在大量占有教學資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全面發展。首先,教師必須積累大量的音樂文獻資料,其中包括:音樂理論基礎、和聲學、曲式學、復調學、樂器學、配器法、音樂欣賞書籍、歌唱原理、各類歌譜文獻、各類鋼琴書譜、各類總譜、各種音樂、期刊等等。其次,要搜集積累大量的音樂、音響資料。現代音像制造業的蓬勃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以前根本無法想象的音樂音響資料,這些資料不僅包含了從巴洛克音樂到二十世紀音樂的幾乎所有著名作品,效果好,制作精良,而且會有多種版本可供選擇。
2.學習直接經驗為主是音樂教學過程的特點
在中國古代。由于記譜的缺乏,幾乎所有的音樂技能都是由師傅手把手地教給學生的。一件樂器的掌握,一首音樂作品的掌握全是靠學生的耳朵主動地去聽、去模仿、去創造。這樣一代又一代地把民族音樂傳承下來的,這樣靠直接經驗的學習,的確有它的缺點,比如說后人所聽到的同一個名稱的作品,經過幾代人的傳遞和演繹后可能根本就不是原來的形態了,但是,音樂難道不應該保持這樣的形態嗎?也許音樂更適宜于直接的傳承,因為它本身不是一種科學,而是一門藝術。
數學教學內容的呈現應以學生具體知識背景和認知發展水平為依據,初中數學內容的呈現應直觀、有趣、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高中教學內容的呈現也應根據學生實際知識背景設計問題情景,采取適當的表達方式。數學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僅要考慮現成結論的呈現,還要考慮這些結論的形成過程;內容要具有彈性,為不同個性的學生留有選擇的余地和發展的空間。滿足多樣化學習的需求。
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要有明確指向,有利于學生開展議論和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要適度,符合學生探索求知的需要,既有思考性又有可行性,既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引起認知沖突。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由教師提出問題逐漸轉向由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要重視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關注學生學會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方法。
三、努力改善學習訓練
數學學習訓練是數學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從訓練的目的、要求、內容、形式等方面,不斷地改善數學學習訓練。
數學學習訓練的目的是“打好基礎,促進發展,改進教學”。要把握基礎教學的要求,全面關注學生發展的需要,既有基礎性又有發展性。學習訓練的設計要有層次性,應根據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提出不同的訓練要求;要充分注意學生個體學習數學的差異性,提供有選擇的學習訓練。要重視學習訓練的質量和效益,努力體現有利于學生學習并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功效。
四、不斷完善教學評價
要提倡動態性的評價,尊重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個性特點,師生互相理解,及時溝通;與學生本人的前期狀態相比,評價他數學學習的變化和發展。要提倡過程性的評價,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能自然地反映出其個體的數學品質、數學能力和對數學獨特的理解,同時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又能表現出其個人的品德、習慣、態度以及學習方式和方法,教師應在過程中及時發現并做出激勵性的評價,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
教師也要對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進行分析和反思,及時聽取學生、家長和其他數學教師的評價意見,不斷改進數學教學方法,促進數學課堂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