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初中數學教學進行分層教學,教學效果比不分層的傳統教學要好,初二和初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差別會更大。進行分層教學效果會更加顯著。
下面談談我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進行分層教學的一些做法和教學效果:
一、對學生分層并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
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數學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思維能力水平對學生分開兩個層次,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
首先對自己所教的學生進行分層:
A層:數學基礎較好,思維能力也較好。
B層:數學基礎中下,思維能力一般。或思維能力較好但數學基礎較差,學習品質不夠好。
對學生分層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對他們提出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要求他們在完成課本習題外,鼓勵他們提數學問題,緘勵他們自學和進行—題多解。
對B層學生要提高數學基礎知識水平和數學基本運算技能,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多問,這樣他們的學習自覺性提高了,比以前更喜歡上數學課了。有時學生不是不想學,而是學不會,而每天都有作業,如果每天都不會做,日積月累就干脆放棄。實行分層教學以后,學生做了教師為他們精心設計的題目,也能或多或少地完成一些,因此,作業就不像以前那樣交不齊了。學生更喜歡上數學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不同層次題目。實施分層教學后,原來上課睡覺的學生沒有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二、對教材進行分析研究和結合學生情況處理教材
初中數學教材盡管較系統地敘述初中的數學知識,但對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沒有明顯地敘述出來,探索推導的過程也不可能全部敘述出來,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數學知識的系統,挖掘數學知識所包涵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而我的學生的數學基礎和思維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都有差異,所以我又必須對數學的教材進行恰當的處理。
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每節數學課都要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各層次的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如何;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如何設計層層深入的問題讓學生去探索、討論;如何把例題分解和組合;哪個地方該精講,哪個地方該讓學生去探求;如何設計各層次學生的作業等等。
三、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的實踐和教學效果
2002學年,我擔任初二兩個數學基礎一樣的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在三班我用傳統教學法,在四班我試用分層教學法,以便探究分層教學法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下我主要談談我在四班進行分層教學的一些做法:
1.在課堂教學中我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導學方法,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和發展能力
課堂上多讓A層學生探求問題,討論問題,最后獨立地或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勵他們質疑已有答案和對數學題進行一題多解,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對B層次的學生則在講解教學內容之后還加強個別輔導。上課前的復習提問,課堂的練習,課外的作業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開層次,一般課堂練習和課外作業分基礎題和提高題。 2.兩班年終數學成績對比 顯然,使用分層教學法比使用傳統教學法教學效果要好。其中原因是什么呢?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對分層教學的實踐使我體會到:在班級教學中,傳統教學法主要照顧全面,往往沒有強調個別,其實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層教學法雖然也是班級教學,但要求老師強調個別,也就是在某個層面上做到因材施教,體現出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數學思維能力,進而提高了數學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