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怎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敢于質疑?怎么能讓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課堂,展露自己的才華,展現自己的獨特個性。是每一位教師應深思的問題。為此,人們開始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這時,案例教學法逐漸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和關注。
一、案例教學法的內涵和特征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引導學生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討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主要特征表現在:
1.案例教學法具有現實性和針對性
案例教學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案例的運用,這是區別于傳統教學的關鍵所在。那么,什么是案例呢?通俗地講,案例就是對現實生活中某個真實事件的特定情境的客觀描述。它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案例與特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相對應。例如,八年級課本第七課第四框引用初中生魏某由小毛病發展到大過錯,從一般違法發展到犯罪深淵的案例。說明了違法與犯罪的區別和聯系,教育學生要增強法律觀念,防微杜漸,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二是許多案例與青少年自身密切相關。教材中選用了許多青少年作為違法犯罪主體和對象的案例。這些針對性較強的案例指向明確,容易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和心理上的認同,從而能夠從中受到深刻的法律教育。
2.案例教學法具有互動性和創造性
思想品德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無論是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搜索整理案例還是讓學生參與討論、辯論,都存在著學生與社會、學生與教師等的積極互動。在這個過程中,營造了一個民主、平等的探討氛圍,便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得學生敢想敢說,從而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暢所欲言。此時,有的學生就會出現“奇思妙想”,使得教學案例不斷被延伸、拓展。這些都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開展案例教學的意義
1.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在以講授為主的課堂中,學生能夠記住理論知識,但這僅僅停留在對課本的理性認識。如何將抽象思維轉變到具體形象思維,再上升到靈活運用,這有待于實踐。而案例教學法通過呈現視覺材料,利用所學理論分析說明復雜的社會現象,獲得的知識將會更多,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
2.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就是一種學生自覺主動地追求知識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的指引下,學生需要閱讀案例材料、積極思考、細致分析、做出判斷,才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上升的趨勢,這一問題的形成,既有社會和家庭的原因,也與青少年自身的法律意識淡薄密切相關。如何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犯罪,保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初中思想品德課就肩負了這個使命。在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有助于達到這一教學目標。例如,通過“舉案說法”讓學生懂得法律不但“治人”而且“護民”,從而熱愛法律,自覺守法、護法。另外,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學生有較大的空間和較多的機會展示自己,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探索,容易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思想品德課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在操作過程中,要把握以下特定的步驟和特別的要求:
1.精選案例
案例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收集典型人物或人物與事件的結合體。案例在案例教學法的運用中不但必不可少,而且還決定著實施效果的優劣。因此,選用的案例必須典型、真實、具體、富有時代感,每個案例都要有自身的實用價值和理論價值。
2.星現案例
案例的呈現既可以在講授某個知識點時呈現,也可以在講完某課后呈現。呈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給每個學生發放一份文字案例;(2)運用投影儀將案例投放出來;(3)教師生動形象地描繪案例內容;(4)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案例;(5)通過故事、小品等形式表現案例。呈現案例要力求準確且能生動地反映案例情節和司法處置的原貌。
3.分析案例
這是案例教學的關鍵一步,需要認真組織落實。對于同—個案例,有的同學只能找到淺層的信息,有的同學則能上升到理論高度。這就需要在分析案例時做到事理結合,把典型案例與課本相應內容聯系起來講解,從而揭示出隱藏在其中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
4.總結評述
在討論中,同學們提出的想法有的正確,有的片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案例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加以引導并做出認真細致的總結,點明已經解決的問題和尚待解決的問題。
總之,案例教學法對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養成科學的態度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只要我們善于利用、嚴密操作就一定能發揮其特有的教學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