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6日、17日,山東省政府在濰坊召開了“全省中小學素質教育工作會議”,打響了山東省素質教育實施的第一槍。副省長黃勝強調,要突出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也必定促使教師實現自我觀念的轉變,這是客觀規律。
一、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師主導者的身份必須改變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教師一直在維護著自己的“師道尊嚴”,把講臺當作神壇。把自己當作權威,嚴重壓抑學生個性的張揚,壓制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江澤民同志早就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影響學生創造性的因素除了學生個人的智力與個性外,學校教育環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學校氣氛不民主、學生沒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對學生限制得太多、只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教師仍以權威方式管理學生。學生不但會失去自己的“思想”。還會失去發展自我的機會——教師就不自覺地充當了劊子手的角色。
《山東省普通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試行)》明確提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人格,不歧視、侮辱、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這應該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底線。教師要以指導幫助者的身份,用自己的愛心培養學生的信心,用自己的智慧給他們指明前進的方向。激發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他們就會自覺地努力去實現教師所期待的角色。以鼓勵、尊重來增進信心。希望學生成為什么樣的學生,就說該學生是什么樣的學生,得到學生的心理認可后,再按照那類的學生來要求他。一定要記住: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二、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師單純知識傳授者角色必須改變
傳統的應試教育,一直在強化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教師所關注的只是學生的學習結果,工作的著眼點也是僅僅為了滿足于教會學生應付考試,而不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輔導學生學歷歷程和開發學生巨大的學習潛力和智能。現代的人應是情感、品質、健康、智力、能力、審美全面發展的人,而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學生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和身心的發展,更談不上“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師應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基本依據,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山東省普通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試行)》對于“評價管理”也做了詳細的說明,強調中小學校、班級不允許以任何方式公布學生考試成績、按考試成績給學生排名次等。作為教師,應該嚴格遵守《山東省普通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試行)》,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倡導“自主、探索、合作”新型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學習。引導而不是傳授,不把結論給學生,不替代學生思考,創設和推動學生思考情境,引導學生會發問、提問、質疑,培養問題意識,敢于懷疑。敢于挑戰,敢于超常規。與其期待教師時刻有一桶水往學生的碗里倒,還不如把教師當成—個幫助學生挖掘泉水的人。
三、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師全能者的身份必須改變
教師當然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社會上一度產生出“一桶水”論、“蠟燭”論、“自來水”論。教師以全能者自居,這與“師道尊嚴”相適應。在課改新形勢下,面對大量全新的改革課題,新問題與教育中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形成矛盾的苦惱,反差日夜增大。教師只有能隨時針對自己所處的情境以及個人專業的發展狀況進行評估,了解個人與環境間的動態關系,并據此制定與修正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潛能最大化的發揮。
《山東省普通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試行)》明確指出:“重視教師培養和培訓,制訂并落實教師和其他專業人員專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促進教師和其他專業人員教育觀念、專業理論和技能的不斷更新和提高,組織教師進修,開展校本培訓和教研活動。”過去。基礎教育課程的確定性十分明顯,其重要標志有: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教參,統一標準;全國同年級、同學科的課堂如出一轍。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要求教師是一個決策者。而不再只是一個執行者。在這種課程環境下,教師具有更多的創造新形式、新內容的空間。如語文教學就增強了教學的靈活性,反饋性,開放性,要求充分利用學生群體的優勢,共進共享,教學相長。教與學其實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教師發展學生的同時也發展自身,而教師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就發展了學生。
教師應該是學習者、研究者,從學習中,從課改學習與實施中,從教學相長中充實、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站在先進的優勢地位,與時俱進,實現新時代教師的價值。這是教師角色的根基之舉,是實現教育平等者,教學引導者、評判者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