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要上出“語文昧”,就必須在品析語言文字上下工夫。那么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朗讀吟詠法
有些文章過多分析,會把整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肢解的支離破碎,不如引領學生反復吟詠,使之人情入境,其中妙趣,“自在不言中”。
例如講授朱自清的《春》,開頭2段,句式節奏明快,感情跌宕起伏,文中作者抒發了一種春天到來的喜悅之情。在指導朗讀時,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盼望著”“腳步近了”“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讀出重音,讀出語氣,讀出節奏,去體會作者對春天的迫切期盼,以及看到大地回春,點綴萬物。一派春意盎然之景的喜悅之情。
二、比較揣摩法
文章中有些詞語,直接品味難盡其妙,如采用換詞的方法,兩相比較,學生可能會豁然開朗,受益匪淺。
例如:教學老舍先生《在烈日和暴雨下》這一課,文中有一段寫烈日下的車夫奔跑中倒地的情景:“走著走著,一頭栽倒在地上,永不起來”,這一“栽”妙在何處?直接分析不出來,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換詞法,如把“栽”換成“倒”好不好?同學經過比較分析就能體會出:“栽”雖有“倒”的意思,但用“栽”卻能形容出病情來得快,來得突然,不容作出反應。用“倒”則難以表達人力車夫為了生計,拼命掙錢,病死途中的悲慘生活。
三、情景體驗。引發聯想、想象方法
文學作品中描述的情景,表達的內容,對于同學來講,現實生活中可能會有類似的體驗或相同的經歷。這時,結合文中具體情景,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引導同學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例如朱自清《春》中一段:“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兒趟跑,抓幾回迷藏,風輕悄悄地,草軟綿綿的。”這一段寫出了人們在春回大地,翠草初舒,沐著和煦的春風,自由、歡樂之景。要讓學生體會這一段語言,可以引領學生聯想,可讓學生回憶自己春游時或陽光明媚的春天,躺在草坪上的感受,學生自易理解文中作者描繪的情景。
四、表演、演示法
有些文章內容,人物的動作、神情、舉止有很強的表情達意作用,可以嘗試讓學生去表演,去體會;還有一些內容,比較抽象,難于直觀,可借助實物。多媒體手段進行形象演示,促進對語言的理解。
例如:《我的老師》中有一情節,老師假裝發怒,想打我的情節:“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文中詞語“好像”“落”都值得好好品味。可引導學生模仿老師動作,作勢要打,教鞭似落非落,假意要打。又可讓學生體驗教鞭猛“砸”,猛“抽”的動作,再體會“落”的動作,從而讓學生體會教師假意要打。其實愛生情真意切之情,通過表演,這兩個詞語的品析不講自明。
五、整體把握。局部自由品析法
對于一篇文章,如果語言可品之處較多。可讓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自由尋找文章中感受較深之處,或語言較美之處,或富含哲理之處,自由賞析,不拘形式,不限角度,充分發揮學生品味語言的主動性。
例如教學《林中小溪》時,先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文章記述了小溪流經森林。最終達到大海的過程。然后提出問題:這是一條的小溪。讓學生再讀課文,完成填空,從文中找出依據,講出理由。
如:這是一條勇敢的小溪,從文中“小溪遇到一個又一個障礙,卻毫不在乎。”一個又一個”表明障礙之多,卻“毫不在乎”。表明小溪勇敢無畏。 這是一條樂觀、信念堅定的小溪。從文中“我們早晚會到達大洋”可以看出,“早晚”一詞體現了小溪的樂觀和信念堅定……
以上講述了課堂教學中品析語言常用的幾種方法,這幾種方法可操作性、時效性都較強,教師有選擇地、靈活自如地運用于語文品讀教學之中,必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有力地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