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的結構,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隨著CAI的發展,計算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了其他媒體和教師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又該怎樣利用它得天獨厚的條件真正調動每位學生的興趣并轉換為求知欲,利用強烈獲取知識的欲望促使學生去探索鉆研,找到學習的方法,從而掌握信息技術這門課呢?
作為一個信息技術教師,我喜歡研究各種新型的教育技術——從簡單的Pvr,Ausware,到電子白板,思維導圖,再到萬用拼圖,魔燈平臺,一個個新型的技術帶給我不斷的驚喜和震撼,往往在學習了一個新型的軟件和硬件之后都急于設計課例,想好好發揮這些先進技術的功能。現在想來,這個思想本身就存在偏差。是技術為了教育?還是教育為了技術?答案當然是前者,可是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就成了后者。正如一名專家作的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信息技術對教育的作用是如虎添翼——教學的設計本身就非常精彩,適合學生,有了“虎”之神氣,而教育技術就給了這只“虎”以“翼”,讓其更為強大。
通過長時間的摸索我發現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因為信息技術學科中包含很多深奧的理論和名詞,學生不容易理解,課堂教學一旦走錯方向或教師一丁點的不在意就會使學生對學習計算機失去興趣,而興趣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寶貴動力,興趣沒有了,必然給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學帶來困難。我們的教學目的不是讓幾歲的學生把信息技術理論和名詞理解得多么深刻,而是如同教學生怎樣使用筷子,怎樣騎自行車一樣,讓學生掌握這種工具如何使用,使他們初步具備信息意識與信息思想,為學生適應現代化發展打下基礎。多媒體電子教室中特殊功能的靈活使用、巧妙使用是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給四年級學生教復制文字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的特點,分四步完成教學。第一步:演示教學。教師給學生演示復制文字的全部過程,并進行分析講解。第二步:轉播教學。在演示教學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室轉播的功能請部分學生在學生機上操作,將其機面轉播給大家。學生在學生機上操作從心理上要更放松一些,這樣也更容易發揮自己的水平,就是遇到問題老師也可以悄悄地利用教師機給予及時點撥而絲毫不漏痕跡,不僅讓學生親自參與更讓學生感悟到了成功的滋味。第三步:輔導教學。通過前兩步教學,學生開始自己練習,教師巡視指導,遇到問題后,教師及時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室輔導的功能通過教師機給個別學生進行輔導,被輔導學生可以跟著老師同步操作,使之記憶更為深刻。在這種非面對面輔導下學生不僅保持了自尊和自信,還激發了他們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信心。第四步:總結教學。在輔導教學過程中,作為老師我記住了學生中普遍出現的問題,在總結教學中及時給予反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來學習,因為只有發現了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學生才能真正找到問題的根源。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我還適時地添加了展示教學,在學生練習的基礎上將平時不敢展示自己的學生的作品以及優秀學生作品給予轉播,供大家欣賞,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同時也促使其他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認真練習,奮力爭取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大家,激發了所有學生學習的熱情。與此同時,在不知不覺中灌輸給學生信息意識與信息思想。
總之,信息技術課作為高中教育中的新學科還需要我們努力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需要,特別是在新課程整合的今天,信息技術課的作用顯得更為突出。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未來不是為了使用電腦而使用電腦,而是要學會在IT技術的幫助之下,更快、更有效地學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