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教師可以更為形象地講解生物學概念、現象和規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演示實驗的重要性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學知識較多。初中學生對教材內容比較抽象,而且很難掌握,因此,教師結合課堂演示實驗來講授這些知識,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另外通過演示實驗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所以,演示實驗是中學生物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同時對學生正確,深刻理解教材內容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課堂演示實驗的特點
1.靈活性
一般演示實驗所要求的設備比較簡單,操作比較方便,可塑性強,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邊演示邊講解或邊演示邊談話方法進行,也可以先演示后講解,或先講解后演示,可以演示實驗的全部過程,也可以演示其中的一部分。如在“顯微鏡構造”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顯微鏡實物,按照一定的順序(從上至下或分光學系統和機械系統),對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和其功能一一進行講解。這樣,可使學生直觀、形象和深刻地掌握顯微鏡各部分結構名稱和作用。
2.簡潔性
演示實驗不包含復雜的操作過程。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以及條件限制,演示實驗在設計上必須要巧妙、演示結果要一目了然。如,演示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在水中的運動狀態,然后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觀察其運動姿態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運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
3.直觀性
演示實驗不同于普通的實驗課教學,多數情況下,課堂演示實驗是由教師在講臺附近進行操作的,因而不論在設計演示實驗方案時,還是進行演示實驗操作時,都應考慮到要保證全班同學能觀察到演示實驗操作的全過程,同時實驗結果也要清晰明了。
三、課堂演示實驗應注意的問題
1.精心指導,服從教學目的性
選擇演示實驗要以突出教學重點和解決教學難點為目標。要精心地選擇演示實驗的內容,使演示實驗有助于講清重點,突破難點。例如,“講授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時教師可先舉一些生活實例,啟發學生思考,討論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通過實驗學生發現加熱干燥的小麥種子后在試管內壁有水珠生成,擠壓花生的一片子葉在白紙上留下油漬,通過這些現象,使學生從感性以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認真預備,增加成功把握性
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演示實驗成功的保證,要按照教學目的,根據演示實驗的設計和實際條件,合理安排,認真做好實驗器具、實驗試劑藥品、實驗材料和一些必備輔助教具的準備工作。做好設備實驗、保證教師的實驗操作熟練規范,同時可以早發現演示過程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便及時對實驗進行改進。
3.細心指導,增加教學啟發性
根據課程的進度,把握好演示時機,在操作、講解實驗時,要把關鍵的步驟交代清楚,注意講解與演示操作的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消除學生的疑問,講解語言要有啟發性、指導性、減少學生在觀察上的盲目性,積極引導學生去獲得感性認識。在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要把握時機,將學生觀察的感性認識進行總結并使之形成概念和理論。
四、課堂演示實驗的意義
1.鞏固知識,加速新知識的掌握
生物學演示實驗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獲得新知識為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另一類是以驗證鞏固知識為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學生通過演示實驗將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識具體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經過教師的啟發、引導、經過學生的思考,這樣,學生容易形成正確的概念和掌握相關的知識點。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演示實驗是通過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現象,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中,很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這樣,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和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有明顯的提高。
3.培養學生能力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關鍵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力和注意力,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演示實驗。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為學生今后從事生物科學事業奠定一定的基礎。
總之,作為直觀手段——演示實驗,是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提高質量的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在愉悅的氛圍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