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
當然,數學學習中也有一些內容可與思想品德教育掛上鉤,如學習圓周率時,可以聯系到我國的祖沖之,以此來激發民族自豪感,但光靠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顯然不夠,我們必須充分挖掘數學的德育因素,豐富數學的德育內容,將德育本身的因素與數學學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德育內容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步內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那么怎樣才能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體現的人格魅力
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1.在闡釋數學概念時,采用矛盾分析法,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恩格斯指出:“數學是辯證的輔助工具和表現形式,連初等數學也充滿著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在數學體系中到處可以找到印證。如在數學概念方面,正負整數和正負分數對立統一于有理數之中,有理數和無理數對立統一于實數之中,實數和虛數對立統一于復數之中,還有常量與變量,函數與反函數,有限與無限等,都表現為對立的形式,可以說,運用矛盾分析法才能更好地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如在講授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時,就利用它來提高學生對“事物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由質變到量變的無限交替過程的認識。”事實上,離心率e由零逐漸接近l時,曲線是橢圓且由接近圓逐漸變得很扁平,這是一個量變過程。當e=1時,就發生了質變,它不再是橢圓了,而是拋物線。當e>1時,曲線再次發生質變,變成了雙曲線,接著又是一個量變過程。隨著e趨向無窮大時。曲線又發生質變,成為兩條相交直線。這說明離心率e在數量上的變化引起了橢圓、拋物線、雙曲線和兩條相交直線的質變。可見,數學中充滿著辯證法,教學過程中應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予以揭示,這不僅可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還可使他們從中有所發現,有所提高,為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2.在講授數學方法時,采用史料激勵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新課標中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愛國主義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與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相結合,滲透、貫穿在各科教材中教學及學校各項活動中,并力求生動和形象化”。
3.在解答數學習題時,采用實例引申法,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
人多是我國最大的難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根據我市地處浙南丘陵地區,這里計劃生育工作往往不被農民理解的情況,我就將國家最近公布的統計數據擬成有關習題讓學生解答,對學生進行國情國策教育。
4.在進行數學教學時,采用“以美啟智”法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數學是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客觀存在的實體為數學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內容,使數學充滿了美:有數學語言的簡潔美,有解決數學問題的奇異美,有整個數學體系的和諧美。還有具體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相似現象所構成的相似美,如數學式的相似,圖象的相似,命題結構的相似等,重要的是相似命題存在相似的解決辦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就可以充分利用美的規律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打開智慧之門,使命題得到巧妙的解答。
5.充分利用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采用知行統一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師的說教上,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汲取營養。一個研究性課題,學生一般要經歷選題、確定課題研究目標、制訂研究計劃、課題研究、課題結題等階段。教師傳統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使學生投入到更為積極、主動的學習當中。教學過程更能體現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從而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及尊重知識,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
中學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教師不僅要善于把教材作為科學知識來傳授,而且要善于把教材作為德育內容來滲透,但教學時,不能不顧教材的體系和特點,不顧學生的實際狀況,牽強附會,生拉硬扯,而是要將德育內容與知識傳授融為一體,隨風潛入。育人無聲,使學生在自然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思想教育,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