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教學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同桌或前后桌的學生圍成一桌討論,表面上看。討論甚為激烈,氣氛相當活躍。這種所謂的“合作學習”只是把學生簡單地分成若干小組,其追求的是形式和表面上的熱鬧,結果,小組合作中,優秀者滔滔不絕,薄弱學生在小組內要么不知所云地亂嚷一氣,要么以小組為掩護開小差。這樣長期下去,必然導致“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
傳統教育觀念使得部分思想品德教師對合作學習的認識不足,缺乏調控能力,隨意運用…認為設置幾個問題讓小組討論就是合作學習,這是當前小組合作學習處于低效狀態的主要原因。教師應在關注差異、關注學生共同成長中尋求合作學習的對策,下面就當前合作學習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學生進行靈活分組
小組初建時,適當地把學習成績、能力、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4~6名學生分在同一個合作小組,這樣的組織形式便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又由于各小組是靈活分組,這就使得各小組間是平衡的,為各小組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合理的分組是實施“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主要基礎,是實現學生間有效互動和合作的前提。
二、要有效調控合作學習過程
要使小組合作達到預期目標并取得實效,教師要適時調控合作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后,要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而后相互交流、討論合作,并且根據學習任務的難易和學生實際,確定合作學習時間的長短。學生合作討論時。教師要深入到每個學習小組中去觀察、傾聽,及時掌握學生合作學習的進展和質量,并及時地給予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同時善于捕捉學生思想有獨到創意的星星之火,并引導點撥,形成共同切磋學習的良好氛圍。
三、要把握合作學習契機
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還在于找準合作學習的契機。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當分析重點、難點時,教師往往提供一定背景材料,這些背景材料或是國內外重大時政熱點,或是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身邊的社會實際,這些極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我在上人教版思想品德《告別依賴走向獨立》這一內容時,首先讓學生講述《小馬過河》的故事,接著出示了這樣一組思考題:①這是一匹怎樣的馬?有哪些行為能反映證明?②你有類似于小馬的經歷嗎?請列舉一件。③在生活中你面臨這種情況時,你認為怎樣做才是“長大”,才是“自立”了?在引導學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情況后,教師巧妙設置問題,學生思維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涌動著不可遏制的求知探索欲望,這樣又一合作契機出現了!此時引導學生分析思考、討論交流、相互啟發。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要注意合作學習技巧的指導
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學習內容既要自我理解和掌握,還要學會表達與傾聽、支持與采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合作技巧指導,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如學生對問題產生歧見時,教師不應馬上給出答案,而應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盡情說出自己的看法。如我在講“統一多民族國家”時,我采用了當時最新、最熱的時事思想品德材料——青藏鐵路開通,當我一提到青藏鐵路時,各小組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最后自然引入到青藏鐵路通車加強了少數民族與其他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推動了西藏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也使學生深刻理解了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五、設置問題難易要適度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與合作交流。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膚淺的問題不值得討論,但問題又不能難到讓學生無話可說。要做到難易適中。才能調動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按內容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①概念類;②關系與原理類;③學科知識類;④輔導資料類;⑤課題引言類;⑥名言警句類;⑦插圖類;⑧設疑類。這八類中前三類知識內容對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能力要求相對較高,是本學科的重點、難點內容,在教學中小組合作的問題要降低一定的難度,才能關注所有學生的發展;后五類知識內容主要是用于輔助完成重點、難點的教,學,有利于擴大學生知識面與信息量,有利于直觀教學,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有利于加強學生與學科知識的情感共鳴,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但對學生的理解、運用、分析等能力要求相對較差,在這類知識內容的教學時小組合作的問題要提高難度,實現面向全體的差異教學。
六、實施有效評價機制。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評價合作機制是合作學習不可缺少的一環,它增加了學生成功的機會。思想品德課堂合作學習在一定程度上為每個學生發、揮特長、潛能創造了條件,其學習結果是每個小組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晶,并以豐富多樣、各具特色的形式呈現出來。因此,我們必須重在對小組團體的評價,以各小組在達到目標過程中的總體成績或綜合表現為評價激勵的依據與標準,可評出集體智慧獎、組合默契獎、共同進步獎等等,這樣必然能調動整個小組的合作積極性。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原蘇聯合作教育學倡導者曾經指出,沒有教師,沒有他對革新的熱情,沒有他每時每日的創造,沒有他的智慧和良心,沒有他的文化素養和良好心靈,任何改革都是不可能的。合作學習追求的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相互信任、積極參與、良性互動、共同提高。這不僅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想,只有教師真正理解和把握合作學習所秉持的理念,并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才能使我們從傳統的“合作學習”走向真正有效的合作學習,實現傳統教學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國家教育部2002.
[2]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
[3]劉良華,《校本教學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
[4]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