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獲得參與社會實踐、社會服務的體驗,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會分享、尊重與合作,增強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其課程目標主要包括:
1.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4.學會分享與合作;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顯然。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的確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課程資源需要學校自主開發與合理利用,需要達到上述目標,體現上述價值,且各校校情不一,師資差別極大,從這個角度說,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又是新課改的一大難點。如何開發與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資源呢?我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以下方法:
一、舊瓶新酒——傳統活動創新意
各個學校都或多或少地組織學生參加學校內的各項活動,以豐富學生生活并促進其健康成長,這是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重要來源。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節日活動——國家重大節日、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活動以及科技節、藝術家、體育節(冬季、春季運動會)、成人儀式等;值班活動——讓學生參加學校或班級生活方面的管理、學習的管理、學校專題活動的管理等;社團活動——文學社團等各種校內社團組織的活動。我們將這些活動上升到課程的高度,通過學生動手和實際操作,體現個人的社會價值,讓他們關注自身的成長,增進對社會的認識與體驗,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心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同時,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通過這一升華,賦予學校傳統活動以嶄新的內涵,便捷地解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
二、課堂生發——基于問題來探究
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資源的開發要源于學生現實生活,源于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內在潛能,引發其探索、求知的欲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許許多多的疑問,生發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尤其是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的絕妙素材。如我在和同學們一塊兒學習經濟生活時,同學們對商品、貨幣、價格、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一系列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生發出許許多多的疑問。我因勢利導,幫助同學們設計了一系列的課題。如:《上津鎮農貿市場商品價格調研》《本地皂索廠廢水對金錢河的污染及治理》《鄖西二中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研究》《上津鎮農民工就業狀況的調查研究及解決對策》《鄖西二中分配制度及對二中發展的影響》……這些課題生發于課堂,源于生活實際。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引領下,研究起來興致盎然,得心應手。反過來,由于學生在研究中的感悟,又大大加深了對原有知識的認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與探求。更為主要的是,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和掌握了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了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與識別信息的價值,并恰當地利用信息,以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學會了交流與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了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培養了學生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態度,升華了學生人格。樹立起對國家、社會、民族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我無法描述我自己和我的學生在滿載而歸后的那種滿足與幸福!
三、田聞地頭——生活處處皆課堂
走出教室,走進自然、深入社會,為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提供一個廣闊的舞臺,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要旨所在。對于農村中學來說,讓學生走進世代生活的黃土地。不失為一種實際而明智的選擇。在“走進我的家鄉”為課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我隨其中的一個小組走進了學校附近的伍裕坪村。沐浴著和煦的春風,踏著鋪滿野花花瓣的小路,泥土的氣息和著淡淡的花香撲鼻而來,投入大自然懷抱的孩子們別提有多高興了。我無法形容他們的自主與熱情,我這個指導老師幾乎成了局外人。上午,他們撲向了該村的香椿基地,幫助老鄉采摘起香椿,同老鄉侃起了致富經。下午,他們來到了該村的村委會,拜會了村主任,幫村主任辦起了村務公開欄,還向村主任提了很多興村富村的“金點子”……這一天,同學們都累壞了,我在更多的時候充當的也只是旁觀者和欣賞者的角色,但同學們紅彤彤的臉上卻寫滿了收獲。他們進行了一次對大自然的親近之旅,經歷了一次勞動的洗禮,增強了對勞動及勞動人民的熱愛,當了一回村長,提高了對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的認識,學會了合作與分享,培養了建設家鄉、富裕家鄉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這一切,也只有在社會和生活的“大課堂”中才能學到。
四、人文歷史——此地風物我獨享
要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課程資源具有個性,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深深打上每個學校自己獨有的“烙印”,就需要對當地的人文資源進行深挖掘。鄖西二中坐落在上津古城之內。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是于明洪武初年,嘉慶七年全面復修,是目前湖北省唯一保存較完整的縣級古城。1993年被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系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千余米,南北寬306米,城墻周長1236米,墻體上窄下寬成梯形,平均高6.8米,設有五門,東日通鄖、北日接秦、南日達楚、西日通漢、西南再辟一便民門。城中街道及建筑形式皆為明清風格。近觀上津古城,雄渾拙樸,古色古香;遠觀麗山秀水,景色宜人,心曠神怡。景區以古城景點為主,配以明清古街、陜西會館等人文景觀和長堤柳浪、鐵箍云峰等自然景觀,二十余處景點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絕世畫卷。是集觀光旅游、考古探險、感受歷史旅游勝地。身處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古城中,當然有挖不盡的寶藏,掘不盡的資源。在歷史老師的引導下i我的學生對古城進行了全面的再認識:實地考察了古城,重點參觀了明清古街、陜西會館、上關縣遺址等人文景觀和長堤柳浪、鐵箍云峰等自然景觀,查閱了《鄖西縣志》《上津志》等一系列書籍。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我看古城興衰》《上關縣與中國革命》《上津古城與鄂西北生態旅游》《名柳薈萃與長亭送別》等一系列具有濃郁自身特色的研究性課題。目前,同學們正興致盎然地研究著
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確是新課改的難點,但只要我們立足課堂又走出課堂,善于積累,善于生發,善于挖掘,做到人地合一,事理相融,就能使“難點”變成“亮點”,達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目標,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