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在人們的交際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的整合。對生發信息素養和塑造創新人格都大有作為。
一、學習環境信息化
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整合,需要構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學習環境。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陳至立指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
二、師生關系民主化
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和“權威”。在課堂上,師生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只有對‘師道尊嚴’作再否定,孩子才會有獨立的人格和平等的權利。去擁有自己的尊嚴、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獨立意志和獨立追求。”
三、學習主體個性化
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知識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對所學知識意義主動建構,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因而具有鮮明的個性化色彩。個性的發展,有利于創造性的培養。
四、學習內容問題化
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有價值的問題,并在網絡上呈現出來,“引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對解決問題的追求”,讓學生在課內外主動地去探究。
五、學習活動網絡化
在學習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養成學生從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
六、學習過程探究化
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匯編整理并放置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他的網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為探究型。
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整合的終極目標是塑造創新人格。“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所有杰出人物的共同特征,也是國民素質的一個關鍵要素。隨著國際經濟,科技,教育、軍事及綜合國力競爭的加劇,“創新”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托恩比強調:“為潛在的創造力提供良好的機會,這對任何一個社會來說都是生死攸關的事情,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按人口比例看是相當少的那種杰出的創造力是人類最重要的財富……”“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整合,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塑造學生的創新人格,應該大有作為。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揮,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
塑造創新人格,要有長遠的眼光,要讓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信息時代。再良好的學校教育也不可能讓受教育者一勞永遠。可以說,信息社會的到來,也就標志著終身學習時代的到來。“我們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身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一‘學會生存’。”“學校教育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進入社會以后自己能夠不斷地去獲取知識”。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整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有利于學生打好終身學習的基礎。打好可持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