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是由創造性思維素質和創造性想象能力組成的一種高級活動能力。創造力是能力體系中的核心,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首要條件,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把培養學生創造力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
一、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大知識視野。為培養創造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生創造力培養不可能脫離各學科教學單一、獨立地完成。沒有學生學習知識、積累知識的過程,學生的創造力和發展也無從談起。學生作文難,是許多語文老師頭疼的事,究其根源,還是學生觀察、積累不夠。如果教師能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多進行知識積累,多注意觀察周圍的一切,增強他們的認知能力,學會自主探究,就有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一位優秀的教師曾設計了一套系列訓練方法。她在學生二年級時要求每位學生建立一本“浪花集”,組織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每天寫一個佳詞,一個優美的句子,每日進行背誦成語,佳詞佳句的訓練;二年級的下學期要求學生每天用一兩句話、兩三句話記下當天所聽、所見、所想;三年級要求學生每周寫兩個片段;四年級要求學生每周寫兩篇短文,每周背誦兩首古詩,讓學生知道它的大致意思……在這項序列訓練中,按不同年級、不同階段,滲透教學寫作知識,古詩文知識。這本從二年級開始的“浪花集”到四、五年級已變成作文的材料倉庫,有了前幾年的大量積累。加之平時注意觀察周圍事物,到五六年級學生已能出口成章,落筆成文,能寫出構思巧妙,立意較新,有較獨創性的作文了。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時,一定要認識到知識、技能是學生創造力的堅實基礎。
二、營造寬松的氛圍。還自由給學生。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早就提出過兒童的六個“解放”,即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這些為我們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出了較明確的、較具體的要求,那就是:營造寬松的氛圍。把學生的自由還給學生。
愉快教學是營造課堂氣氛的最佳方法。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上課時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暫,往往堅持不到一節課就感到疲勞,老師如果能在課上使用一兩分鐘配有優美樂曲的教學手段,會使學生消除疲勞,心情愉悅地繼續學習。比如,教師可以設計有游戲性或競賽性質的練習題,讓學生表演,在玩中學,樂中學,也在學中玩。這樣在輕松的沒有負擔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將能最大限度她開動腦筋,發展創造性思維。
教師良好的教學素質是營造寬松課堂氣氛的重要因素。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者的喜怒哀樂、言談舉止對學生有重要影響。教師嚴肅的面孔,生硬、指責的語言,會使學生緊張、懼怕;而親切和藹的面容,自然、生動的語言,會使學生感到親切、輕松,促進學生積極思維,達到新穎、獨特的創造性思維結果。
三、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創造性想象的發展
情境教學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它是在課堂上充分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再現教材中的形象或激發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展開想象的教學。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運用長安街上的滿頭銀發的老奶奶、一對青年夫婦,一群淚痕滿面的紅領巾的一組特寫鏡頭的投影,加之總理靈車通過長安街緩緩前進的電視錄像,結合哀樂再現了那與周總理告別的感人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此時教師再抓住這一時機,激發學生想象總理生前與人民群眾在一起的情景,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便得到充分的發展。
課堂教學時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除用畫面再現情境。還可以用生活實例展示情境,用表演體現情境,用語言描述情境。情境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通過情境的創設,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使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得到發揮,同時還可能使學生受到感情的陶冶。
四、參與課程改革實踐。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使創造力產生一個飛躍
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素質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例如讓學生開展自辦小報活動,從刊頭設計,欄目內容、排版、美工、攝影等方面鍛煉自己。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各方面獲取信息;讓學生參與環境保護宣傳,保護珍稀動植物宣傳;進行社會調查。訪問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讓他們去自主探究。通過這一系列活動,既鍛煉了學生,使課程改革要求培養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又會使學生的創造產生一個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