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閱讀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的最根本體現,也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每個小學生在小學六年的閱讀量至少達到145萬字。新課程標準還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實際上也是給語文教師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即如何完成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閱讀要求,為小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提供幫助。我結合幾年的工作經驗,談一下比較粗淺的看法。
一、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訓練
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和朗讀習慣的養成,是小學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和方式,但很多教師往往忽視朗讀訓練,繁瑣的分析,多余的提問,占去了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讓學生去讀、去悟。因此,閱讀教學中要加強朗讀訓練。課堂上要給學生多讀的機會。
二、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力就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在閱讀教學中,注意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但可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而且能夠強化教學重點,幫助突破教學難點,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關鍵。
三、閱讀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體作用,首先必須使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為此,教師要善于調控自己在課堂上的情緒表現。這是因為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過程。教師的情緒表現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其情緒良好,可以使全體學生心曠神怡,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而不良情緒卻使學生產生心理壓力,導致教學中學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師一進課堂,必須拋棄雜念。甩開煩惱,集中精力進入角色,事事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用和藹慈祥的目光覆蓋全體學生,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老師重視的、關注的,在這樣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產生情感的遷移。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實踐也證明:學生對某門學科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動腦筋,積極地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才能在學習中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訓練語言為主要內容,以靈活運用教法為手段,以教更好地為學服務為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象,所涉及的問題極為廣泛,對它的研究與認識永遠不會完結終止。舊的問題尚無定論,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否定與否定,反思與發現,回顧與展望,這些都是在研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正常現象。應該承認,對閱讀教學的規律,我們的認識還是很有限的,本文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些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不妥之處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