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新課標》指出,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規律,了解這些知識產生的過程及其應用,還要了解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和發展趨勢。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要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就必須盡力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景與氛圍
新教材中則安排了許多科學探究活動,包括觀察與思考、實驗、調查、探究、資料分析、模擬制作、演示實驗、設計、技能訓練、課外實踐等,全面提高了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教師應認真處理教材內容,創設情景,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
二、學生好奇心強。要不斷地啟發他們的求知欲
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導性善于駕馭學生,巧妙地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設計出各種疑問,用以引導學生的學習。探究教學不是先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各式各樣的探究活動諸如觀察、調查、制作、搜集資料等,親自得出結論,使他們參與并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建立起新的對自然的認識,并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三、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師觀念的轉變,而教學方式的轉變是關鍵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他們之間相互支持、配合,面對面地進行促進性學習。指導每位學生積極承擔在共同完成任務中的責任,期望所有的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體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老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呼聲。允許學生申訴,如果學生的意見中有正確的部分,應該及時肯定并按納,這樣就會逐漸形成民主的氣氛。
四、實驗創設了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學習過程
實驗不僅活化了學生學到的生物知識而且能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觀察周圍的事物,用實驗手段去驗證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的變化、聯系和規律。在這個過程中蘊藏著極其活潑的因素,學生可以從中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正確使用實驗儀器,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和處理實驗結果的技巧,通過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結論。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讓我們每一位學生在每一節課上都能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所面臨的新的挑戰。在課堂教學中,千方百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