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政治教師怎樣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了一些探討。與同行交流如下:
一、課堂教學語言要精練、準確、清晰、邏輯性強
語言精練就是指教學語言要少而精。語言精練能提綱挈領和簡明扼要。要用最少的字句表達盡量多的內容,訶約旨豐,一語中的,有詳有略,詳略得體。
課堂教學語言用詞要準確。保證達意傳情,符合科學性、富有教育性。教學語言都不能有半點的模棱兩可和含糊不清。
語言清晰主要是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課堂教學語言要清晰悅耳,保證讓學生聽清楚你說了些什么,所以發(fā)音必須標準,吐字必須清楚,做到字正腔圓,張口如撥古等,清新明亮,講話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學生悅耳傾心。條理清晰是指教師講課觀點明確,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層次性強。語言要有邏輯性指課堂教學語言要前后一貫,上下承接,順理成章,合乎思維的邏輯結構,規(guī)則和規(guī)律。倘若教師能夠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間的內在,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推理進行教學,就能層層深入,取得較好效果。
二、課堂教學語言要有節(jié)奏、抑揚頓挫、展示情感
語言的節(jié)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對知識信息接受的情況,合理的控制語言速度的緩急。語言的節(jié)奏要以感情變化為基礎,更要和教學內容本身相一致,來調節(jié)自己課堂語言節(jié)奏,做到快慢得當,高低適宜。
語言要有抑揚頓挫是指教師上課的語調處理的高低起伏的統(tǒng)一,抑揚是語調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語調的高亢是“揚”,語調的低沉是“抑”。為了表達一種內容就必須帶一種一氣呵成的語勢,像飛瀑激流,氣吞長虹,動人心魄;有時為了表達另一種內容,語言宜平緩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圓,猶如溪流滴水,叮當有聲。頓挫,也叫停頓。這是有聲語言表情達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講課中,適當停頓可以更好地表達教學內容,體現語言的結構和教師的感情。
課堂教學語言要能展示感情,教學語言的情感性原則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飽含真情的語言,傳授知識,教育學生并使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鳴,從而達到感知教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起到促進思維,鞏固記憶的教學效果。
三、課堂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幽默風趣、有感染力
生動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體形象的事例、情節(jié)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動化,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幽默是教師智慧、學識、機敏、靈感在語言運用中的結晶,是一瞬間閃現的光彩奪目的火花,是性情豁達,思想樂觀的自然流露,是一種健康而完備的精神狀態(tài),也是構成優(yōu)秀教師品質的一個要素。俄國文學家契訶夫有這樣一句名言:“倘使一個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會有大的出息,縱然具備天然的稟賦,也算不上真正的聰明?!敝v話幽默的教師,不但會給學生增添快樂,在談笑風生中領略知識的真諦,而且也會使自己的語言具有誘人的魅力。
四、課堂教學語言的音量要適中
課堂的音量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音量過大,超過學生的心理承受力,使他們聽起來刺耳,不舒服,甚至產生厭煩心理,導致學習興趣下降。一般來說,講課的音量以使教室里任何一個座位上學生都能聽清教師的聲音為準。但在一堂課中不能始終保持一個音量,因為人的聽覺系統(tǒng)對于來自外界的單調乏味的單項刺激有一種本能的抑制作用。這種抑制功能在一定條件下,會導致人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形成不安、厭煩和抵觸情緒,使刺激效應減弱、消失。要防止這種厭煩情緒的產生,音量就要有高低輕重之分。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曾經說過:“語言是率領人們沖鋒陷陣的統(tǒng)帥,是撥動人們心靈琴弦的樂師……語言是爭取人們靈魂的戰(zhàn)士,一切都取決于你這個教師的語言怎樣,有的話語像患呆小病的人那樣瘦弱難看,有的話語像枯草的影響一樣沒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話語則像永恒的星辰那樣光輝燦爛,永不熄滅,為人類指引著道路”。努力使你的話語成為指路的明星吧!為了發(fā)展學生智能,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知、能、情、理、美”多位一體、水乳交融的最佳教學境界,每一個政治教師都應像演員苦練基本功一樣,過好語言關。教師要多聽、多看、多記、多練。要下苦功鍛煉口才,控制聲音的技巧,要注意訓練內部語言的外化技能、理解感受能力、運用表達能力、自我調節(jié)能力等。還要善于積累豐富的政治專門用語,比如:“階級、國家、民主”等。政治教師還應廣泛涉獵各種書籍,掌握廣泛而翔實的材料,就能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廣闊而深厚的知識背景,有了這樣的知識背景,政治教師就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站住腳跟,在教學語言上得到一個取之不盡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