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能力的提高,關鍵還在學生主體本身,包辦不了,也代替不了。實踐證明,除了讓學生接受耐挫教育和承受磨練外,有必要教給學生一些應對的方法,以此有效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在遇到挫折時,能靈活應變、化險為夷。
一、積極轉移
“東方不亮西方亮”。當學生在某一方面遭受挫折而無法排解時,可以轉移注意力,通過在其他方面爭取成功來減輕挫折感和心理不適,取得心理平衡。遇到挫折,還要學會自我排解、自我疏導。通過轉移情緒,緩解或化解遭遇挫折的恐懼心理。
二、尋求幫助
學會傾訴和尋求幫助,是一種情感得以疏泄和分擔痛苦的過程。有些挫折,以學生自己的能力是無法解決的,遇到挫折和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不要自己生悶氣,把不良心境壓抑在內心,而應主動尋求老師、同學或家長的幫助,向他們傾訴。俗話說“快樂與人分享,是雙份的快樂;痛苦與人分擔,是一半的痛苦。”如將內心的苦惱告訴朋友、師長,一方面可以發泄郁悶,消除緊張心理狀態;另一方面可以獲得朋友的疏導、安慰和鼓勵,從而開闊胸襟,增強自己戰勝不良情緒的信心和勇氣。此外,還可進行心理咨詢,尋求心理老師的幫助。“心病還需心藥醫”。心理咨詢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調整情緒,從而使心理保持健康。
三、知足常樂
在遇到困難、挫折、或失敗而令人煩惱時,千萬不能糊涂和失去理智,更不能做出不明智的蠢事。要滿足于已經達到的目標,對一時難以做到的事情不奢望、不強求,同時多看看周圍不如自己境況的人。此時要用“知足常樂”的心態去看待問題,這樣才會使自己失落的心靈找到新的平衡。“知足常樂”的心理狀態會幫助你盡快調整心情,冷靜地總結失敗的教訓,從而使你放開包袱,重拾信心,開心快樂的從頭再來,以利再戰!
四、學會幽默
幽默不僅能使緊張的精神放松,釋放被壓抑的情緒,而且能使人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從而忘卻憂愁和煩惱,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魯迅筆下的阿Q在被人打后總是說:“兒子打老子。”又比如我們平常說的“吃虧是福”“失財免災”“難得糊涂”等等含蓄、諷喻、詼諧的語言,也可用來調節一下我們失衡的心理。再比如說些幽默有趣的小故事或俏皮話,故意開開玩笑,做些滑稽好笑的動作等等。這些都可以放松我們的心理,解除被壓抑的情緒,使我們處在愉快、興奮的情緒中。常笑多幽默,開開心心、輕輕松松,人生就會多些陽光,學習和生活就會多些歡樂!
五、適度宣泄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吃敗仗的籃球隊員學生,往往把籃球狠狠地朝地上扔。受老師批評后的學生痛哭一場后,倒顯得很平靜,而且有可能行為更規范。籃球隊員為什么要這樣做?受批評后的學生為什么會有如此表現?這就是宣泄的作用。這兩個事例告訴我們,當遇到挫折時,可適度的宣泄。宣泄可以緩解學生情緒的緊張,解除內心的抑郁,洗去煩惱和憂慮。現代科學證明,流眼淚并非懦弱的表現。許多人說他們哭過以后,心里好受多了。所以,當遇到挫折而無法控制悲傷時可以大哭一場來宣泄苦悶。哭是一種可行的宣泄方法。此外高聲唱歌、狂跑、打球、疾呼、怒吼、擊打沙袋等等,都不失為宣泄的好方法,但要注意場合和適度。要減輕困境中的心理重壓,就應該學會宣泄、敢于宣泄,用適當的宣泄換來心境的慰藉。
六、選擇放棄
挫折教育并非要教育學生與挫折硬碰硬,一硬到底,而是要教育學生勇敢地面對挫折,采取有效的措施應對挫折。有時候,放棄未嘗不是值得稱道的方式之一。識時務者為俊杰!面對難以克服的困難,我們可選擇放棄。在象棋中,不也有“棄卒保車”這一招嗎?放棄。并不意味著失去,放棄也可能會有另一種獲得。學會放棄,才能輕裝前進,才能不斷有所收獲。
面對挫折,要教會學生從容應對,讓學生學會自救,及時排解心理上的壓抑情緒,鼓勵學生做生活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