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個性差異是絕對的。正因為如此,才有五彩繽紛的世界,才有絢麗的人生。
個性,是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是在人的生理素質基礎上,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和教育影響而形成和發展的。
一、個性在中國教育發展中的地位
在中國教育思想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論古代抑或近現代,眾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視個性的存在及教育對個性發展的作用,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從實出發”;荀子提倡“補偏救弊”。古人要求教師深刻了解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明代王守仁關于兒童教育的思想,強調教學要注意兒童的年齡性格特點,順應他們的性情發展,“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中國現代教育改革的先驅蔡元培主張“尚自然,展個性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
二、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與個性
我認為:基礎教育的重點應是“打好基礎”,培養目標就不能拔高。當前在中小學盛行的幾種做法和提法有“拔高”之嫌,也不符合教育規律。更不利于個性發展。
1.濫用“全面”的概念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似乎不用“全面”這個詞就是片面了。其實。全面發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應該允許某方面稍有落后。這樣才能在另一方面突出、領先、冒尖,否則就會扼殺個性發展,沒了個性,哪里還有科學家、文學家、企業家、政治家,還有世界冠軍?所以,應恢復“都得到發展”的本來面目。“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則模糊了教育質量本身的概念,“全面”應去掉。
2.擴大統考范圍和科目
大家都有共識,一天不取消小學統考,按考試成績排隊來評價學校的做法就不可能停止。
還有在中小學延續多年的“三好”生評選,因“三好”是特定的,在評選中又往往把“學習好”作為硬指標,“學習”又專指考試成績,這么一來,既失去了“三好”生的意義,也忽視了素質基礎,不如改為專項優秀生評選,以體現個性發展。
教學方法要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少求同學,多存異,避免機械呆板;要敢于打破“一統天下”的局面,多一些靈活和選擇。
因材施教絕非易事。首先要求教育者正確認識和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差異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采取教育,教學方法和措施,俗話講“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不論是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或科學文化素質,還是增強身體心理素質,都要根據學生個性的不同,針對學生不同的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及信念、價值觀、世界觀、相對能力、氣質、性格的千差萬別,以及他們的發展水平和成熟程度,采取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