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總醫院(100048)蔡清宇 唐慧慧 王敏
近年來,臨床中藥學學科的興起,培養了一批服務于臨床一線的中藥師。作為臨床藥師隊伍中的一支,臨床中藥師在指導醫院、社區和藥店的臨床合理用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有效發揮了重要作用。筆者就臨床中藥師的職責和未來可能的發展前景作一闡述。
在醫院的臨床中藥師,其最重要的特點是參與醫療行為,大型的中醫醫院更是如此。臨床中藥師堅持下臨床,參與病例討論,應對中藥的配伍禁忌、用法用量限制以及特殊人群(孕婦、老人、兒童)的用藥注意事項爛熟于胸,醫生開具處方時應給予適當的提示,并對處方進行初審,保障臨床用藥安全。
針對現在的中醫師大多沒有藥房工作經歷,對中藥的認識只是停留在理論上,缺乏實踐經驗的情況,例如燈心草,有的醫生開出10g/劑,僅知道此藥質地輕薄,至于到什么程度卻毫不知情,其實如此劑量是無法煎服的,此時臨床中藥師就應提醒醫生重新開具處方,使藥味及劑量更為合理;在中成藥及湯藥同時使用的情況下,更應注意是否有“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的存在。
對于病人的安全用藥意識差等普遍存在的問題,傳遞安全用藥信息是臨床中藥師藥學服務的重要內容,也是現階段的首要任務。以近些年綜合性醫院開設的簡易門診為例,存在極大的用藥安全隱患:病人開藥的數量之多、種類之雜實在令人擔憂,可以看出病人對用藥的安全意識非常淡漠,存在很大的盲從性,缺乏辨識能力,并且不懂得咨詢藥師,甚至連藥品說明書都沒有仔細閱讀。患者同服西藥(如降壓藥、降糖藥、降脂藥等)、中成藥或湯藥則用藥情況更為復雜,經常會反映到日常不良反應監測、搜集中。日常窗口病人反饋的用藥信息,如中藥的煎服方法,煎服時間,用藥后的不適感等,往往、被一筆帶過,沒有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例如:曾有患者夜間十一點,服用并未加熱過的湯藥后入睡,出現腹瀉癥狀,提示湯劑的服藥時間也應考究,對于老人、兒童,一定叮囑其飯后半小時服藥,減輕胃腸刺激,防止因服藥方法不當而出現腹瀉、嘔吐等不適感。因此,要求臨床中藥師對個性化用藥進行再認識,注重對藥品說明書的解讀,注重不良反應事件信息的記錄,積累有利于提供臨床合理用藥的經驗。
社區的臨床中藥師主要服務于社區衛生所、保健中心等。時下中醫保健盛行,各類書籍及電視媒體廣為宣傳,報紙上的小經方、小驗方不少,好多老百姓都參照著癥狀自己臨方開藥,實際上存在許多誤診現象。臨床中藥師應甄別病情,提供給患者較為合理的給藥建議,并立即建議患者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現在國家要求所有藥店必須配備執業藥師,筆者認為在藥店也需配備少量的臨床藥師。現在的中醫、中藥服務模式早已告別了原本的“前店后廠”模式,中醫中藥的分離服務模式必然帶來臨床中藥師的奇缺。現今超常火爆的中醫藥養生反映出人們對中醫藥知識的匱乏,所以藥店也需由有一定臨證經驗的藥師開展專業藥學服務,這也是中藥學發展的趨勢。